等效净资产收益率公式,红筹企业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红筹企业采用等效会计准则和境外会计准则,应按要求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信息。中期报告仅需提供调节后的净资产和净利润。
红筹企业的财务报表,按规定需要审计的,应当由境内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采用等效或境外会计准则的红筹企业,其补充财务信息或重述财务报表,应当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并独立发表鉴证意见。
美国投资移民EB?
EB-5美国投资移民项目
EB-5美国投资移民项目介绍:美国政府于1990年创立了职业移民第五优先(Employment-Based Immigration: Fifth Preference EB-5,简称EB-5),鼓励外国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申请人必须投资100万美金,或者在高失业率区域的商业项目中投资50万美金,同时在2年内创造出10个全职工作岗位。成功完成投资计划后,投资者及其家属(配偶和年龄低于21周岁的子女)会被授予美国有条件居民身份,可以在2年后变为永久居民。
在移民局对于EB-5投资移民进行发放临时绿卡前的审查的时候,申请人会被要求连同I-526表格一起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其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合法的渠道。这是美国政府为了阻止外国公民企图以非法途径获得资金然后移居美国逃脱制裁而做出的规定。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对于EB-5投资移民申请的第一步,即获批临时绿卡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EB-5投资者需要投资新的企业
1- 1990年11月29日之后成立的;
2- 1990年11月29日之前成立的可能会:
(1)需要重新构建企业发展模式创造利益;
(2)通过此次投资扩大企业,以增加40%的净资本或者雇佣员工;
企业指的是任何合法经营的盈利的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如下的几项:
1- 个人独资;
2- 合作伙伴(有限公司或者其他);
3- 控股公司;
4- 合资企业;
5- 公司;
6- 企业信托或者其他实体公司,私有的或公有的;
这里所说的企业包括控股公司以及其子公司,只要都是合法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就可以。这个概念并不包括非商业活动,比如拥有或者经营私人住宅等。
EB-5创造就业机会的要求
1- 投资的新企业需在投资人持条件式绿卡的两年内创造或者保留10个就业机会。特殊情况的话也可以超过2年达成;
2- 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创造就业机会:
(1)直接的就机会业即符合职位要求的美国人能够直接到企业上班;
(2)间接的就业机会即由于在区域中心的投资直接导致或者附带产生的就业机会。且该间接就业机会的计算只适用于在区域中心投资的申请人。
3- 在困难企业,投资者保留就业机会至少两年时间。
困难企业:困难企业是指存在了两年以上,并且在申请人提出投资移民申请(I-526表格)之前一年到两年内企业净资产(net worth loss)亏损超过20%。对于收购困难企业的申请人,美国移民局并不要求增加10个就业岗位,而只是要求在至少两年内保持现有的10个以上的岗位或投资时的雇佣状态,但作为收购已经存在的企业的特殊情况,依然要求净值上升40%。 申请人可以通过收购一个困难企业来申请EB-5移民签证。
合格的雇员:即美国公民,永久居民或者其他准许在美国工作的移民。 可以包括难民,庇护者,或者暂停驱逐出境的居民。但是不包括EB-5投资人本人和配偶子女,以及非移民身份的外籍人士(比如H-1B签证持有者)或者非法在美国工作的。
全职工作:即每周至少工作35小时。投资移民试点项目中,全职也可以指与试点项目相关的投资间接创造的职位。
就业共享安排:如果2个或者更多合格的雇员从事一个职位,只要周工作小时是满足要求的,也可以算作全职工作。但这并不包括兼职岗位或者全职等效人员的相加,即使这样的组合达到了每周规定的小时数。这里要求的职位必须是全职永久的,就业共享的2名员工的职位必须是永久性的,分享同一个全职永久职位的收益,包括雇主为这一岗位支付2名员工的养老金和失业金。
EB-5对于资本投资的要求
移民局会重点对投资者资金的来源进行审查。所谓投资资金的来源合法,是指EB-5申请人用于在美国投资的资金必须从正当合法的途径获得,由非法途径,比如通过犯罪获得的资金不能用于EB-5投资。资本即现金,设备,存货以及其他有形的财产,现金等价物等。个人或者公司名义声明公司财产不能用于抵债(投资资本不能是借债得来的)
EB-5投资金额的最低要求
1- 正常要求的最少投资是100万美元;
2- 目标就业区(高失业率或者乡村地区),最低要求的投资是50万美元;
目标就业地区是指乡村地区或者高失业地区(当地平均失业率是国家平均水平的1.5倍);
乡村地区是指大都市地区以外的任何区域(由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指定)或者人口低于2万的城市或者乡镇。
EB-5美国投资移民审理周期:由于案件积压太多,需要排期等待3年左右。
EB-5美国投资移民材料
一、申请人身份证明
二、资金合法来源证明
E-2 CNMI投资者签证
E-2 CNMI投资者签证项目介绍:E-2 CNMI投资者签证签证允许在2014年12月转身份的国外、长期投资者在北马里亚纳联邦合法居住。该类别为北马里亚纳联邦外国投资者从CNMI许可向美国移民系统转换提供了途径。
E-2 CNMI投资者签证申请办法
1. 首次申请:必须在2013年1月18日之前向移民局USCIS提交Form I-129和Supplement E
2. 有效期限:E-2 CNMI投资者签证在CNMI有效期为2年,如果有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他们的签证有效期也是2年,该签证2年后可以反复申请延期,直到2019年12月31日。
3. 延长期限:向移民局USCIS提交Form I-129,Supplement E,以及证明材料和费用。
E-2 CNMI投资者的一般要求
1. 2009年11月28日以前在CNMI移民法的规定下获得CNMI长期投资者签证;
2. 一直持有CNMI长期投资者签证在CNMI居住;
3. 当前仍然在CNMI保持投资,满足CNMI长期投资者签证的投资要求;
4. 美国移民与国籍法允许CNMI入境美国
E-2 CNMI投资者调整身份的要求
满足以下CNMI移民法的任何一条,即符合E-2调整身份的要求:
1. 作为长期商业投资者投资至少5万美金,基于CNMI投资获得长期商业许可证;
2. 作为外国投资者总投资额在200万以上至少超出10万美金,或者单词至少投资25万美金,基于CNMI投资获得外国投资许可证;
3. 55岁以上的退休投资者在CNMI规定的地区完成合格的投资(不包括日本公民2年不可再生退休投资项目),基于CNMI投资获得退休外国人投资许可证;
L-1A跨国公司高管签证
L-1A跨国公司高管签证项目介绍:L-1A跨国公司高管签证允许美国雇主将高管从海外分公司内部调转到美国办事处,该类别也允许在美国没有办事处的海外总公司派遣高管到美国成立新的办事处。雇主需要为高管雇员提交Form I-129申请,并支付申请费。
L-1A跨国公司高管签证雇主条件
一、L-1A签证雇主基本条件
1. L-1签证申请人原来所在的公司与此次赴美工作的公司之间是母子公司,上下级或者附属公司关系,且
2. 公司目前或者即将在美国经营业务且在L-1签证申请人在美工作期间该公司在另外一个国家也有经营
二、在美国建分公司的要求
海外雇主将雇员派遣到美国成立分公司,雇主必须证明:
1. 申请人在美国有足够的经营场所
2. 在提交申请的前3年,雇员作为高管为雇主工作至少1年
3. 新建的美国分公司将在L-1A签证批准后的1年内继续为雇员提供高管职位。
L-1B跨国公司专家签证
L-1B跨国公司专家签证项目介绍:L-1B跨国公司专家签证允许美国雇主将有专业知识的专家雇员从海外分公司内部调转到美国办事处,该类别也允许在美国没有办事处的海外总公司派遣专家雇员到美国成立新的办事处。雇主需要为雇员提交Form I-129申请,并支付申请费。
L-1B跨国公司专家签证雇主条件
一、L-1B签证雇主基本条件
1. L-1签证申请人原来所在的公司与此次赴美工作的公司之间是母子公司,上下级或者附属公司关系,且
2. 公司目前或者即将在美国经营业务且在L-1签证申请人在美工作期间该公司在另外一个国家也有经营
除此之外,L-1B签证的雇主还必须证明:
1. 雇员不会被海外雇主很大程度上控制和监督
2. 雇主提供给雇员的工作不是劳工类型的工作
二、在美国建分公司的要求
海外雇主将雇员派遣到美国成立分公司,雇主必须证明:
1. 申请人在美国有足够的经营场所
2. 在提交申请的前3年,雇员作为高管为雇主工作至少1年
3. 新建的美国分公司将在L-1A签证批准后的1年内继续为雇员提供高管职位。
红筹股有什么特点?
红筹企业采用等效会计准则和境外会计准则,应按要求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信息。中期报告仅需提供调节后的净资产和净利润。
红筹企业的财务报表,按规定需要审计的,应当由境内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采用等效或境外会计准则的红筹企业,其补充财务信息或重述财务报表,应当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并独立发表鉴证意见。
在香港股市中,红筹股是指那些在香港上市,但由中资企业直接控制或持有三成半股权以上的上市公司股份。金融是什么?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主要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货币的发行、投放、流通和回笼;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银行会计、出纳、转帐、结算、保险、投资、信托、租赁、汇兑、贴现、抵押、证券买卖以及国际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的结算、黄金白银买卖、输出、输入等。
金融(Finance)的内容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再来说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
1.次贷的起源
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的简称。
十年前引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这两个字已经俨然成了“魔鬼”的代名词,令世界人民闻之色变。
其实,同样是这两个字,就在短短数年之前,曾经和“救世主”同义,受到过万众拥戴,为无数穷苦大众和新移民们带去过轻松实现“美国梦”的巨大希望。
但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的“救世主”摇身一变,成了面目狰狞的“魔鬼”,无情地撕碎了人们的美梦,并将它的魔爪迅速伸向美国全境乃至世界各地,把全世界都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当中……
这不是在讲故事,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儿。
一切都得从本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说起。
2000年,小布什当选美国总统,同一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201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
这两年发生的事情,将左右这个国家在新世纪当中的航程。
美国社会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当中,美国经济在泡沫破裂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双重打击之下也变得一蹶不振。
这等于给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爬上总统宝座的小布什一个当头棒喝。
为了救市,为了不至于在上任伊始就来个大趔趄,给全国人民留下个坏印象,小布什找到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建议哥儿俩共同唱一出“我减税来你降息”的好戏。
这位叫做格林斯潘的老人家,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老人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持美联储的工作以来,二十余年从未失手过,可谓战绩辉煌,人送雅号“华尔街之神”。
美国政府迅即推出了大规模减税政策,但这对于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似乎相当有限,而格老的降息手法,却分外地给力。
也许是对自己过去的战绩过于自信,或者是希望给美国新的主宰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格老爷子接受了布什的邀请,欣然出手,结结实实地给布什补了把台。
三年内降息11次之多,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连续11次降息,使美国的利率水平从2000年的6.5%左右,一竿子降到了2003年的1%,这就等于说,2003年时的美国金融市场,利率已经接近于零,美国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借贷者的天堂。
这下可乐坏了唯利是图的银行家们。
由于网络经济的崩溃,美国的经济已然处于一种 极度缺乏新增长点的状态,让生意始终没有起色的银行家们愁白了头。
这利率虽说降了下来,“弄钱”变得异常简单,可是美国经济中已经没有了像互联网那样的热点,就是说,这些钱即使得来也很难找到新的去处,没有了用武之地。
好在美国的银行家是世界上最富“创新精神”的银行家,借着这超低利率的东风,他们及时发明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次贷。
因为他们意识到,只要这超低利率的大环境不变,他们就可以借机让房地产市场火起来,而手段,就是这些人最擅长的“金融创新”。
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业的火爆相得益彰,可以为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新财富。
次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了历史的前台。
2.美国梦的故事
俗话说,天下无人不想做“美国梦”。
但是,这“美国梦”到底是什么?
相信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解释。
可是无论你如何解释,每个人的“美国梦”中都有一个因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房子。
尽管经历了克林顿总统执政时的“黄金十年”,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房地产市场可以说已经开发殆尽,没有什么“做头”了。该有房的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实现了各自的美国梦。从他们身上,银行家们已经很难再捞到什么油水,所以,他们就把视线转移到了美国的600万穷苦大众和新移民的身上。
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最富强的“金元帝国”里,依然有600多万公民无力拥有自己的住房,无力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这些人是一群没有资格拥有住房的穷人,主要是美国的少数族裔和新移民,他们是一群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被“黄金十年”遗忘了的人。
尽管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不公,他们也只能选择默默地忍受,从来没有幻想过某一天会有好运从天而降,来到他们的身边。
但这一天,还真就到来了。
这样的人,你让他怎么买房子?
这可是个“硬伤”,是步“死棋”,从理论上来说根本没法解决。
但美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信邪”的民族,最富“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民族。
这种创新和冒险精神曾经帮助他们度过了无数险关,直到把自己的国家攒成了世界经济的“巨无霸”,唯一的“金元帝国”。
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只有他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让穷人住上自己的房,而且还是快速地住上自己的房这点事儿,根本不可能难倒身经百战,经历过无数大世面的美国人。
他们想出了一个奇招,叫做“次贷”。
次贷,说白了就是可以把钱贷给没有任何担保资产和信用记录的人,只要你肯买房,就把钱贷给你,把你买的房子本身作抵押就成。
就是说,通过“次贷”这招儿,美国穷人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拥有自己的住房,或者换一个说法,只要房价不跌,即便是穷人,几乎也可以不付任何代价地实现“美国梦”。
这些人本身生活窘迫,属于“无产者”,照理根本没有拥有住房的能力,但是次贷的诞生,却给了他们巨大的希望。
因为次贷不需要他们“有产”,甚至不需要提供担保,不需要支付首付,只要他们愿意按时归还利息,就能得到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住房,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国梦!
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这的确是真的!
“好心的”银行家们真的把实现“美国梦”的机会送到了他们的面前!
穷人们沸腾了。
人们纷纷跳进“次贷”的怀抱,争先恐后地购买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自家住房”(MY HOME)。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就此迎来了二战后罕见的好景气,房价在短短五年内上涨了六成多。
于是乎,无论是赚了个盆满钵满的银行家,还是终于实现了“美国梦”的广大无产阶级,以及那些在“房地产盛世”中受益匪浅的其他阶层的百姓,似乎所有的美国人都沉浸在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之中……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美国人民高兴得太早了。
3.次贷的疯狂
次贷成立的前提是,房价一万年看涨,绝不能跌。只要房价不停地涨下去,银行才有赚钱的可能,房主也才有还清贷款本息的可能。相反,只要房价一跌,一切都会顷刻间玩儿完。
但已经在位二十余载的格林斯潘,对自己掌控全局的能力分外自信。
挟着一手缔造美国经济战后景气最长的“黄金十年”的辉煌战绩,格林斯潘相信自己能够为美国经济找到一个新的“长期增长点”。
他相信只要按照他设计的蓝图走,房地产市场上的太阳将永远不会落下。
而且,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在美联储主席的位子上干不了几年了,所以,在这所剩不多的在位时间里,他要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于是,年近八旬的格老拿出了比年轻人还惊人的魄力和热忱,力挺“次贷”。不但连续释出降息的举措,还大力鼓励广大购房者选择“浮动式利率”。
所谓“浮动式利率”,是和“固定利率”相对而言的,就是说,利率会跟着市场变化进行浮动,市场上的利率高,购房者的利息负担也会加重,反之,则会减轻。
格老之所以大力主张“浮动利率购房”,就是因为他觉得在他的蓝图之下,美国将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因此,采用“浮动式利率”将能够帮助购房者节省一大笔利息费用。
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就是说,如果宏观经济情况发生波动,市场利率不降反升,“浮动利率”将亲手埋葬掉许多人好不容易实现的美国梦。
这一点,作为“老江湖”的格老不会不知道。
但是,对自己毕生经验的无条件自信,将这位老人最后的理性无情地淹没了。
他的如意算盘是,只要维持低利率,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房;只要越来越多的人买房,房价就会一万年看涨;只要房价一万年看涨,就不可能出现任何金融问题。
而事情的进展,也完全符合格老的预期。
随着市场上住房需求的骤然增加,美国的房价一路飙升,房市一片景气,从而拉动了整个美国经济,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源自互联网景气的“黄金十年”的重现。
其实,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许“次贷”带给人们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这回,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乐观精神”有点儿走过了头。
本来,高风险的次贷本身已然是一项颇为大胆的发明,但乐观的美国牛仔似乎依然不满意,觉得还是不够刺激,他们还想玩儿点更HIGH的,更过瘾的活儿。
于是乎,聪明的美国人又把“次贷”巧妙包装一番,做成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打包出售”,这就是著名的“次贷证券化”。
具体点儿说,就是债主把借钱的人给他打的借条“包装”成证券,然后转让给别人,迅速套现;然后被转让的人再“打包”,再转让,再套现,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区区一纸借条,就可以轻易撬动一股巨大的现金流。
顺便说句题外话,不要小看“证券化”这仨字儿,这可是美国佬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是对世界金融业的一个巨大贡献。
通过这个“证券化”,美国人就可以成功地使“点石成金”这种只有在童话世界中才有可能发生的事儿神奇地变成现实。
美国人可以把上至金银财宝,下到垃圾、驴粪蛋儿之类的物件儿统统“打包”出售。因为金银财宝东西靠谱,所以利息就低点儿,赚头就少点儿;垃圾、驴粪蛋儿东西不那么靠谱,所以利息就高点儿,赚头就多点儿 — 高风险高回报嘛!这可是金融的铁律。
而且就算那个最后的倒霉蛋儿发现自己上当了,裤子也赔光了,估计也无甚大碍,因为排在前边儿的人应该早就扎足了钱,活该最后砸手里的那个人倒霉。
那哥们儿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大堆人的幸福,值!
而且,那哥们儿也未必一准儿会被废掉。
万一在事情败露之前,又有一个天才发明了一更牛的东东,能给这些垃圾和驴粪蛋儿什么的赋予新的价值,比如说用这些东西发个电什么的,那说不定就连这最后砸手里的哥们儿都能大发特发,这可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了!
你说这“证券化”仨字儿牛也不牛!
弄好了“死马”都能医成“活马”!
这种“创造”财富的本事,怎一个“空手套白狼”比得了!
总之,这一次,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可谓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这件事儿里也有着格林斯潘的影子。
格老向来是金融衍生品的铁杆儿粉丝,而且还是“自由市场”的绝对拥趸。
他老人家向来反对任何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只要市场愿意干的事儿,就不妨让它放展了干,市场的“创造力”越强,美国就会越强大。
在格老的推波助澜下,美国的“金融创新”事业如火如荼,次贷证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短短数年时间,以各种次贷证券为主的金融衍生市场的规模已达数十万亿美元,是美国GDP总量的好几倍。
在最疯狂的时候,是个人不是个人都可以涉足“次贷”的领域,好歹有点儿闲钱就可以攒一个金融公司,四处放贷。
有个经典的小笑话,传神地表现出了美国人的狂热劲头。
说是有个小伙子去金融公司贷款,准备买房。
第一家金融公司向他要收入证明之类的东西,但这小伙子没工作拿不出来,只好又跑第二家,这家公司向他索要按时缴纳房租的证明,他也拿不出来,只好跑第三家,这第三家公司干脆给他支了个招儿“你就说你住你妈那儿,让你妈开个按时交房租的证明就行”,小伙子照办,顺利得到了贷款。
就这样,全体美国人几乎一夜之间“集体”实现了美国梦。
那个叫做格林斯潘的老人,也终于完成了毕生的夙愿。
对于格老来说,带着“功德圆满”的光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完美收官,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悬念…….
某天,当他们从梦中醒来时,他们会赫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们不但没有得到任何东西,相反会失去的更多。
就是说,他们发的,根本就不是一场叫做“美国梦”的美梦,而是一场叫做“次贷危机”的噩梦。
而且这场噩梦,还将迅速跨越国境,瞬间传染给全世界……
4. “数字魔法”的巅峰之作——金融衍生品
要想说清“次贷危机”的事儿,就不得不向列位先介绍一个巨酷无比的主儿——金融衍生品。
因为“次贷危机”从酝酿、积累到爆发的全过程,都是这位老兄一手包办的。
所以,不了解这位仁兄的“庐山真面目”,你就很难理解“次贷危机”那超强的烈度和破坏力。
金融衍生产品,专业解释叫做“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
这个基础资产,就是我们熟知的各种传统金融或实物产品,如货币、债券、股票、利率、大宗商品(如粮食作物,矿产品等)等等。
合约,就是指交易双方(或多方)对这些基础资产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的价值变动情况做一个评估,然后约好到时候以双方评估的价格彼此进行交换。
说得再简单一点儿,就是大家得提前商量好未来的交易条件,到了交易的时间甭管市场变化情况如何,是赔是赚,都得按照这事先商量好的条件交易,谁也别想玩儿赖。
这玩意儿有点像赌博,压大还是压小完全由个人决定,到时候愿赌服输,没有后悔药吃。
金融衍生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哪个都和赌博有一拼。
一个特点叫“零和博弈”,简单点儿说,就是既能“买涨”,也能“买跌”,涨跌都是挣钱的机会。
但是买涨和买跌必须同时进行,这就跟赌场上压大和压小必须同时进行一样,有赚必须有赔,赚赔相等。换个专业的说法,这就叫交易双方的“净损益为零”,因此才被称为“零和博弈”。
所以有人说,可以“买跌”是金融衍生品比一般投资工具“靠谱”的地方,因为可以“对冲”风险。
这种看法实在是贻笑大方,荒诞得可以。
何为“对冲”?按照“零和博弈”的说法,就是把风险转嫁到别人头上。
但问题是,你怎么就敢保证你能回回把风险转嫁给别人,而不是别人转嫁给你呢?
所以,这种“对冲风险”的说法,就好像是对赌场中的赌徒们说“没事儿,你肯定会赢钱的,因为倒霉蛋儿永远都是别人”一样荒谬之极。说这种话的人,除了可能会挨众赌徒的大嘴巴之外,估计落不着什么好。
此外,金融衍生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高杠杆性”。
说白了,就是我们熟悉的“以一搏十”、“空手套白狼”。
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往往可以用极低的所谓“保证金”,撬动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金交易量。这就等于人为地放大了盈亏水准,赚就赚它个不亦乐乎,赔就干脆赔得脱裤子。
有了这两条儿,说这“金融衍生品”堪比赌博,相信就没有什么人会有异议了。
唯一不同的是,赌博这玩意儿是世界公认的“恶习”,而金融衍生品则不同,人家那叫“金融创新”,是“高雅”的玩儿法,赌博可和人家没法儿比。
而且,玩儿这种高雅游戏的,都是一些博士级的精英,是百里挑一的“数学奇才”。
说得不客气点儿,如果说金融衍生品诞生的初衷还有那么一点儿“金融”的意思,“经济”的意思,就是说,还有一点儿“实打实”的东西的话,那么现如今的金融衍生品则越玩儿越疯,越玩儿越离谱,已经纯粹成了一种“数字游戏”,甚至是“数字魔法”,越搞越复杂,就像一团乱麻,绕来绕去把许多设计者自己都绕蒙了。
据说在最疯狂的时候,许多大型投行(投资银行)每个月都要向市场上推出数种“新产品”。这些投行手底下有一大群数学天才,专门负责设计各种“模型”,把一切能够“包装”的东西,包括坏账、垃圾和驴粪蛋儿,都涂脂抹粉一番,然后再“打包出售”,攫取巨大利润。
在这种“数学狂欢”的刺激下,美国的金融业欣欣向荣,“创造”了无数的新财富和高薪就业岗位,一时间风头无人能敌。
但是,金融衍生品毕竟还是一种赌博。
尽管是一种“高雅”的赌博。
而且,正因为它很“高雅”,比赌博更受人待见,所以它的影响力更大,影响面也更宽。
就是说,一旦赌输了,它的冲击波将是“核裂变”级的,其破坏力之巨大远不是“低俗”的赌博所能比拟的。
赌博只是毁一个人,至多毁一个家。
而金融衍生品则不然。
它可以毁掉一家银行、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
4.引爆“次贷原子弹”
上文我们提到,“次贷证券化”是美国金融创新的“巅峰之作”。
“次贷证券化”催生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两种。
一种叫CDO,一种叫CDS。
CDO,英文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的简称,译成中文就是“债务抵押证券”的意思;
CDS ,英文Credit Default Swap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信用违约互换”。
怎么样,光听这俩名儿是不是就有点犯晕?
没事儿,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这些“高雅”的东东和名词儿都是华尔街上那些超级天才,数学博士们绞尽脑汁才发明出来的,一般人听着都犯晕,包括美国佬自己。
而且这些新物件儿,迟早有一天会把这些发明者,这些天才们自己都搞晕了。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两个颇有点儿“邪性”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CDO,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过的“次贷证券化”下的蛋。
说白了,就是把借钱的人给债主打的借条(次级贷款凭证)包装成这种叫做CDO的债券,然后转手给其他的人,从而快速套取现金;
被转手的人再把这招儿如法炮制,把这种债券转手给更多的人,每一回转手都能套取大把的票子,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丰厚的利润。
这就等于是说,通过CDO,购房者的债务关系就会从最初的金融公司或银行里“跳”出来,进入一个更大的市场,让这个市场中更多的人分担购房人的风险,同时也享受更丰厚的利润。
前提就是,房价不能跌。只要房价不跌,能一直涨上去,这个CDO就能无限循环下去,“造福”许许多多参与其中的人。
但是,这个CDO虽说来钱快,可毕竟风险也不小,如果哪天买房的人走了背字儿,断了供,那CDO可就成了烫手山芋,砸到谁手里谁倒霉。
所以,思来想去,美国人觉得为了要让这个事儿更靠谱,还得把保险公司拉来“入伙”才成。
于是乎,华尔街那些数学天才们又攒了一个新物件儿,叫做CDS。
这个CDS,说白了就是大家把CDO里的钱分一点儿给保险公司,将来一旦有人走了背字儿,发生了违约现象,保险公司得给投资人的损失买单。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就等于是从天上掉下了馅饼儿,有人白送钱给自己。
因为只要不是脑残,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美国这房地产业绝对会火上一万年,不可能发生大规模违约的事儿。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有个别倒霉蛋儿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还楞能出问题,让保险公司赔了钱,只要这些人属于极少数,保险公司就依然可以稳赚不赔。
所以,这等好事儿,保险公司焉能拒绝!
在这种心理支撑下,保险公司欣然受命,杀入战场,CDS市场迅速火爆了起来,其劲头一点儿不亚于先走一步的CDO。
这下可好,CDO加CDS,一个比一个猛,一个比一个给力,美国的次贷证券市场一时间火爆异常,上到各大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下到一般银行、普通百姓,真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体美国人民仿佛都在一夜之间浸淫于次贷的狂欢当中。
如果你认为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就已然到了这出“次贷风云”大戏的最高潮,那你就错了。
火热的房市加上火热的次贷债市,让本已疯狂的美国牛仔更加找不到北了。
他们又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事儿,终于把这场“次贷狂欢”推向了最疯狂的巅峰!
尽管CDO和CDS已经为美国人赚取了无数的银两,但杀红了眼的华尔街天才们发现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对金钱的欲望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程度了。
这就像吸毒,一旦人们感受到了金钱和成就感带来的巨大刺激,就将永远无法摆脱。
于是,已然无法控制自己双手的美国天才们,终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他们把从CDS上边赚的钱当做保证金,又攒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基金,不但在美国本土销售,还推向了全世界。
世界人民早已对美国火热的房市和债市垂涎欲滴,当然乐得捧场。
因此,CDS基金甫一亮相就受到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疯狂追捧,各路退休基金、教育基金及其他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各国的大小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企业和个人都纷纷踊跃申购,争先恐后地分享美国天才新创造的无尽财富。
随着CDS基金的火爆,它的杠杆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从最初的1比10左右,一直变成了1比无穷大。
这就等于把CDS像切蛋糕一样切成了无数份,每一份都能撬动一笔天文数字的资金,投资人的风险被无限放大,当然,收益也极为惊人。
当然,就像我无数次强调的那样,所有这一切收益的最终根源,还是在于“房价无限涨”上边。
就是说,所有这些收益,都要靠美国的房价来充当最终的“买单者”。
如果美国的房市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座金碧辉煌的“次贷大厦”就有顷刻间崩塌的危险。
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2006年底,随着石油价格的飞涨,以及美国国内通胀率的飙升,美联储被迫出手提升利率,收紧银根。
这就等于掐住了几百万依靠“浮动式利率”维系房贷的“次贷购房者”的脖子。
随着利息陡升,购房人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大量穷人开始出现违约、断供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房屋赎回权,被赶到了大街上。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终于被推倒了。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引发了剧烈的“核裂变”,最终彻底引爆了“次贷原子弹”。
美国的房市开始暴跌,银行大量破产,股市一泻千里,老百姓的财富大幅缩水,市场一片低迷。
低迷的市场进一步拖累了房市,不断引发新的“恶性循环”。
终于,纵横世界市场上百年的金融大鳄AIG(美国国际集团,世界著名保险及金融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美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之一)轰然倒塌,花旗、摩根斯坦利等巨头纷纷出现巨额亏损,曾经雄霸世界汽车市场的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房利美于2008年7月身陷700亿美元亏损困境……,美国经济顷刻间陷入一片凄风苦雨之中。
同时,美国这颗“次贷原子弹”的爆炸,掀起了规模空前,威力无比的金融海啸,瞬间席卷了全世界,将整个地球都带进了史上罕有的危机深渊当中。
一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完全从这场破坏力空前的金融危机中缓过劲儿来。
痛定思痛。
人们从这场危机中得到的教训,似乎只有四个字:加强监管。
换个简单点儿的说法,就是说这次危机之所以会发生,问题还是出在了权力者的“管理问题”上。
把年逾八旬的格林斯潘老人拉出来出席“听证会”,就是这种观点的一个典型例证。
但是,也有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记得某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经济危机之所以会发生,根源还是在“人性”二字上。正是因为人性中“贪婪”与“恐惧”并存,人类才会不断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徘徊。
就是说,只要“人性”本身不改,“
危机”就将在人类社会中永续存在。
而我们人类,真的有能力将“贪婪”与“恐惧”从人性中彻底清除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