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计成本核算,如何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然而将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复制到自己的企业中,很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会带来损失。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将每个盈利模式的交易进行了结构分解,发现企业的收入方式其实体现的就是固定、剩余和分成之间联动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交易结构需要、确定:固定收益、剩余收益以及分成收益,分别应该由谁来拿?这时候就需要企业了解分割规律。
分割规律指导着企业在分析利益分配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企业具体倾向于拿哪方面的利润跟什么有关系呢?第一,和参与者做出的贡献大小、投入的价值高低有关系。一个企业中,股东和员工相比,股东的贡献更大,投入更多,所以就会倾向于拿剩余;第二,和信息优势有关系。越是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越是能够对交易结果有准确的预期。
一般来讲分割的规律是,贡献大、信息有优势的人或者企业倾向于拿剩余,而没有这些优势的人大多选择拿固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竞争优势高的倾向于拿剩余;竞争优势低的就倾向于拿固定;实力不相上下的时候,就会选择分成。
农村商业银行有倒闭的可能吗?
银行可以倒闭吗?是的,银行可以倒闭!我国的商业银行法里,明确的规定了,商业银行是可以倒闭的。
那我国有没有银行倒闭过?还真的有,有四家,分别是:
1 . 海南发展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海发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资产比例过大、经营管理混乱、房地产泡沫崩溃等原因,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将其关闭。2 . 汕头商业银行汕头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2月,由汕头市13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来。后因高息揽存、挪用资金和账外贷款等一系列经营问题,被人民银行勒令于2001年8月起实施停业整顿。2011年2月,汕头商业银行宣布重组为“华兴银行”。3 . 河北肃宁尚村信用社河北肃宁尚村信用社成立于1956年,2012年3月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4 . 包商银行包商银行于1998年12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前身为包头市商业银行,2007年9月28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包商银行。2020年11月12日,银保监会原则同意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序。从上面倒闭的银行里,我们可以看到,倒闭的这四家银行全部都是小银行。有的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有的是民营银行。既然农村商业银行有倒闭的风险,那我们还要不要把钱存在里面?那已经存进去的钱怎么办呢?莫担心,我就在国有银行工作,我自己的钱就是存到农商里的。为什么我不担心农商行倒闭呢?下面慢慢分析给你听。
农商行实力雄厚我国共有农商银行1400多家,全国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农商银行数量已经达到36家。
36家头部农商行资产总计已经超过9.7万亿元,占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34.58亿(2018年末数据)的28.05%,规模上已经超过六大行中的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
规模在5000-10000亿(中型商业银行标准)的有5家,分别为:重庆农商行、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和成都农商行。规模最大的重庆农商行,总资产达到1万亿。排名第二的北京农商行,资产规模也已达到9000亿。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农商行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虽然名义上是小银行,但是实力很雄厚。农商行的优势1 . 本地化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都是从以前的农村信用社变换名称而来的,它在本地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本地政府一般都将农村商业银行定位于三农,它在接受国家扶持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政府指定的业务,这些业务往往烦琐却效益很少。但也使得农村商业银行活动于基层(乡村),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其他机构所没有的。
2 . 资金管控优势
农商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周边的农村,吸收来的资金基本上还是用在当地。
它主要信贷的对象,仍然锁定在银行周边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此在经营区域内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农村商业银行优势是面在农村,根在农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有它独特的人文关系。
3 . 信息获取效率优势
大银行规模庞大,中层的管理机构也很多。同样的一个贷款业务,需要层层的审批,需要的时间很长,灵活型特别差。
而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同样的贷款业务,办理的速度就快很多。
同样的业务,农商行的办事效率要远远的高于国有大行。
4 . 存款利息高
国有大行受到国家管控的比较严格,在利率的浮动上,没有太多的自主空间。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利率的浮动上,有着自己更大的自主性。
像现在,国有银行,定期一年利率是2.1%,定期两年利率是2.6%,定期三年的利率是3.25%。
而在农商行里,一年定期利率可以达到2.25%,两年定期利率能达到3.0%,三年定期利率最高可以达到3.9785%。
而且农商行里还有大额存单,20万起购,三年期利率4.1%,五年期利率4.5%。而且随着金额的增加,利率还可以谈。在对客户的吸引上,农商行具有明显的优势。
农商行存款,受到保险存款法保护虽然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了,商业银行可以倒闭。但是我国也出台了存款保险法,用来保护储户的存款。
存款保险法钟明确的规定了,银行发生破产要优先赔偿客户的存款。并且,赔偿的最高额度是50万。
如果你在农商行里的存款少于50万,那就不用担心,就算银行倒闭破产,也会如实赔偿的。
如果你的存款高于50万,也不用担心。你可以把这钱分多个银行存,或者存在家里人的名义下。
最后可以很肯定的给你说,在农商行存钱很安全,你可以放心的把钱存在里面。
什么是沉没成本?
当你花40块买了一张电影票,满心期待地到电影院,看了十分钟,结果这电影毫无吸引力,想马上离开,但不忍浪费钱,硬着头皮把电影看完了。
当你和男朋友谈恋爱两年,其实发现他与你性格不合适,你想分手,可是又舍不得这两年的感情付出,你最终忽视了内心的想法,选择和他继续在一起。
当你去坐公交,等了半个小时,车还没来,想改去坐地铁,但又不甘心放弃等了半小时的公交,最后你继续等下去。
其实这些就是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就是已经付出且无法回收的成本,比如时间、精力、感情等。
对个人来说,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决策和方式。
对企业来说,沉没成本可以是以前经营中付出的资金,也可以是摊入成本的费用,像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都是企业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效应在经济逻辑中,沉没成本引申出沉没成本效应,它的定义是如果人们为商品或劳务已经支付了成本,那么会增加对这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
它反映出一种避免浪费的感觉。
我们也可以从价值函数解析沉没成本,如下图:
人们的期望是从损失的一侧B开始的,以前的投资即是损失,当下一次决策时仍然会受B的影响。A点为现状的开始。C点表示收益的增加,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营销场景的运用在商业上,商家们善于用沉没成本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大多数的消费是非理性行为。毕竟在电影院开场十分钟,意识到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然后果断起身离场的人是少之又少。
营销场景一:买房买车收定金
楼盘开售前,通常会让意向购房者先认筹,交多少现金到时抵多少买房费,然后在正式开售那天,必须要购房者到现场领抵扣劵,这样花了购房者的时间,增加了沉没成本,提高了成交率,其实最终的优惠一早就设定好了。
买车通常要交定金,不到车价的1%,当客户回到家时,冷静下来,并不是那么喜欢这台车,但为了不损失定金,很有可能就会买了这台车。
营销场景二:预付费用办会员卡
很多美容院、健身房、发型店通常都会预付多少钱就可以成为会员,享受会员优惠待遇,即便是当初冲动消费,但为了不损失沉没成本,也会继续使用下去。
营销场景三:满几减几优惠活动
去餐厅吃饭,它的促销活动是消费满200元减50,你点的菜全部价格加起来只有180元,即便这家餐馆的菜吃起来一般,但你还是点多一道价格超过20块的菜,去凑够这个满减活动的价格,不知不觉商家就利用了你的沉没成本的心理。
营销场景四:免费砍价
某电商平台免费砍价活动,一开始砍价能砍得很容易,能砍几十块,但之后砍得特别少,只有几毛钱,但为了不损失之前的优惠,只能不断分享给身边的好友一起参与砍件,其实电商平台就是用这样低成本的方式来渗透到用户之中推广。
然而沉没成本并不是商家只能运用,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可以灵活使用,你去商场买衣服,劳烦店员拿这件拿那件试穿,表达出强烈的购买欲望,店员可能会因为不浪费之前的沉没成本,而给你更多的优惠折扣。
结语在营销上,利用好沉没成本,通过优惠活动、低成本推广等方式,能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当然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注意沉没成本影响,避免不理性的行为。
电视剧制作的成本预算?
制片人在确定选题以后,根据市场论证,便会对制作电视剧所需要的费用进行成本预算,通过成本预算制片人大致可以知道拍摄某部电视剧所需要的制作费用是多少,由此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同时这也将成为制片人筹集资金的重要依据,他经常会在自己的项目策划书中通过投入成本与可能获取利润的比较,使投资人把钱投到这个项目上来。
一、成本预算的原则
电视剧制片人在对电视剧制作成本进行预算的时候,可能会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尽可能地把成本算得很高,以求从投资人那里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另一倾向则故意把成本算得很低,目的也同样是为了取得投资人的信任,让他们相信这是一项风险很小却是有利可图的投资。一般说来,制片人都希望自己手头有更多的钱,但是要想从投资人那里找到钱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都相信拍摄电视剧是有利可图的投资,但同时这里面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可能创造数亿元的商业利润(譬如电视剧《康熙帝国》的广告收入达三亿多人民币),但也可能最后颗粒无收。所以现实而合理的成本预算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完全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拍摄电视剧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在我国,影视剧并没有完全被看作商品,电视剧生产也不是完全的商业行为,而经常带着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所以追求商业利润虽然是电视剧生产的重要目的,但不是惟一的目的,电视剧生产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寻找契合点,所以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应该是电视剧生产者追寻的真正目标。
无论从投资人或制片人的角度,当然都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利润。在电视剧的生产实际中,由于各人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不同,运作方式也不一样。有些制片人总是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牺牲电视剧的艺术质量,他们用最低的价格请来最没有价值的导演和演职员,搭成草台班子,运作过程也极不规范,该搭的景不搭,绞尽脑汁把剧本中那些花钱的场景或内容省略掉,甚至连演员的服装也不愿意准备。也有的制片人花钱大手大脚,根本就不考虑制作成本,也不去想最后是否能够收回成本或者创造利润。这两种方式都是违背商业规则的。
在经济学上,企业从销售其产品中得到的货币量称为收益,企业为购买投入所支付的货币量称为总成本,而利润则是企业总收入减其总成本,这就是:利润=总收益-总成本。从这样的角度看,电视剧生产所获得的利润是等于销售电视剧及相关产品所获得的全部货币量减去生产和销售电视剧及相关产品所投入的全部货币量。譬如一部电视剧的销售总收益为3千万元,而为生产和销售这部电视剧所投入的货币量为2千万元,那么它的利润为1千万元,利润率为50%。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利润是追求的目的,而成本投入则是方式和途径,商家正是通过投入来实现利润的。要想创造利润,无非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收益,二是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越低,利润就越高。但另一方面,成本与收益又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虽然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资金的投入与收益并不完全是正比的,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入货币量越大,所获得的收益可能也会越多。
电视剧作为精神产品,比物质产品相比,更有独自的商业特性。
首先,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质上而不是在量上。我们可以把汽车制造与电影和电视剧的生产来进行比较,假设国内生产一辆某种型号中档小轿车的成本为10万元人民币,那么投入1千万元的货币量,就能生产出100辆轿车,即便生产更为高档的轿车,其成本也不会高出很多倍。而生产一部同样90分钟的电影,既可以投入10余万元,也可以投入数亿元。同样是90分钟的1集电视剧,在美国要花费100万美元,而在国内通常只需要15至30万人民币,折合人民币约1.8至3.6万美元。就汽车的制造而言,投入成本越高,其功能和质量也越好,而就影视剧的生产来说,每集花费100万美元拍出来的片子未必就能比花1万美金拍出来的片子会更好,所以在影视剧的生产中经常会这样的现象,那些投入很高的电影或电视剧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时还不如那些低成本拍摄出来的影视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电视剧作为精神产品,它是无形的,它在销售过程中并不因为销售量的增加而有所损耗。对汽车制造商而言,他的汽车卖出去一辆就会少一辆,而每生产一辆小轿车,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通常是通过产量的增加来实现的。而电视剧因为实际上出卖的只是播映权的转让,并不是以物的形式来体现,就某部电视剧的销售而言,发行量越大,收益越高,而发行量的大小与成本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其成本并不因为发行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假设一部投资400万的电视剧在二级市场发行10家电视台即可收回成本,那么发行20家,其利润率就可能达到100%(事实上每家电视台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譬如在上海每集的价格为3至5万之间,而在边远省份每集价格仅为1至2千元),倘若还能在三级市场和四级市场发行,或打进海外市场,那么其利润率就可能达到百分之几百,而每增加一次发行,最多不过需要增加一份价格数百元的拷贝及必要的发行费用而已。
第三,电视剧作为艺术产品,与电影一样,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容易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由此不仅可以衍生出相关产品,还可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所创造的无形资产是难以估量的。譬如电视剧《西游记》的成功使许多拍摄景地都成为了旅游热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成功更使无锡等影视基地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正是许多地方政府曾经热衷于建造影视基地的原因。由于电视剧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所以在电视剧制作中,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关键并不在于成本的大小,而在于成本投入之后所产生的效益。倘若多投入一分成本能产生二分乃至更高的效益,那么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相反,倘若压低成本会导致收益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血本无归,那么这样的投资也只能是失败的。事实上,在电视剧的投资上总是机会与风险共存,既可能赢得暴利,也可能血本无归,所以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而不是成本本身。
一般说来,成本预算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可行性原则
成本预算应该是切实可行的,这一方面要求制片人尽可能地对各部门在电视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的所发生的费用有所了解并进行精确的计算;另一方面制片人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使预算方案切合实际。
(2) 均衡性原则
制片人在制订预算方案时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对电视剧质量及市场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去出上,如包括在剧本方面的花费以及包括主要演员在内的主创人员的酬金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协调各部门和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保持剧组工作的正常运行。
(3) 可控性原则
在电视剧运作中,制片人作为成本控制主体应对其成本控制效果承担责任。为了合理反映成本控制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其成本控制对象应有可控成本。一般来说,可控成本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 成本控制主体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在事前知道将发生哪些费用。
b) 成本控制主体能够对发生的耗费进行计量。
c) 成本控制主体能够对发生的耗费加以限制和调整。
凡是不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成本一般为不可控成本。但是,成本控制主体发生的某些无法限制和调整的成本,如果能够对其准确计量,并以此确定成本计划,使其实际发生数与计划数能够绝对保持一致,则可以将这些成本视为可控成本。
也就是说,对于制片人来说,预算方案中的任何一项支出都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把握的,否则预算方案的可靠性就会受到质疑。譬如制片人如果没有国外拍摄的经验,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没法对国外发生的成本做出预算,因为他对国外拍摄所发生的费用不了解,也根本没法进行计量。在这种情况做出的预算方案就是不可靠的,因为他没法对发生的成本进行计算和控制。
二、电视剧创造的收益及利润
要编制成本预算表,先要对电视剧所能创造的收益进行预测,通俗地说,制片人要知道拍摄电视剧到底能赚多少钱,才能最终确定投多少钱来拍这部戏。那么电视剧到底能从哪些方面获得收益呢?
(一)电视剧创造的产品及其赢利方式
在国内,大多数制片人只是想着通过发行渠道把电视剧播放权卖出去,这几乎是他们惟一的赢利方式,事实上,电视剧能创造多种产品而且有更多的赢利方式。
1、电视剧在国内的发行权
制片人的销售对象可以是发行公司,也可以是中央台和地方台等电视播出机构。缺乏发行能力的制片人往往很愿意把自己制作的电视剧一次性卖断给某个发行公司或电视节目发行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不会获得太高的利润,但通常发行公司和发行人总会给他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有时他也可以把电视剧委托给发行公司或发行人,并允许发行公司或发行人提取利润的10—20%作为发行费用。也可以把首播权卖给中央电视台,然后向地方台出卖二轮播出权。那些擅于搞营销的制片人则更愿意自己搞发行,通常他们是通过二级市场(省级卫视网)和三级市场(有线电视网)向各电视台销售电视剧的播出权,这样虽然冒着较大的风险,但也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目前,各地方电视台正在进行集团化改革,有线台与无线台合并,电视节目市场相对萎缩,整个电视制片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电视剧在海外的发行权
中国制片人虽然也意识到了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但苦于缺乏海外市场的经验,加上制作理念及思想观念与海外有着较大差异,中国电视剧始终没有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大陆影视制作人与境外同行们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很多香港、台湾甚至欧美国家的导演和演员也被邀请来大陆拍摄影视剧,给大陆制片人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开阔了眼界,越来越多的大陆制片人开始把眼光盯住了海外市场。但由于大多数中国制片人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更没有海外市场运作的经验,所以只能把海外市场的发行权转让给别人。按照流行的做法,大陆制片人与境外合作拍摄电视剧时,一般各投一半资金,国内发行权归己方,海外发行权归外方。倘若是国内投资拍摄的电视剧,有些制片人会把海外发行权委托给香港等地的发行人,并允许其抽取利润的15%作为发行费。
前面提到,电视剧是这样的特殊商品,它的发行量越大收益也越高,而成本却几乎没有增加,所以制片人要想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得尽可能地开拓市场,市场越大,利润越丰厚。倘若一部电视剧在国内发行能够收回成本,那么在海外的发行所赚的钱就是基本不发生成本的纯利润,从理论上说,海外市场远远大于大陆市场,即便能在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占领部分市场,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在国内电视剧市场相对萎缩的状态之下,打入海外市场是中国电视制片业的必然选择。事实上那些真正有头脑的制片人已经在做这样的努力。
3、音像制品及网络制品的制作发行权
电视剧除了在电视台播放以外,还可以做成VCD或DVD光盘在市场上发行,大陆制片人因为都不具有音像发行权,所以只能把VCD和DVD光盘的制作发行权卖给音像出版社,每集的价格一般在1-8万之间,这样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就可以卖到20—160万之间。
4、赞助款及其他形式的赞助
赞助分两种:一种是资金赞助,另一种是物质赞助。这些赞助可能来自企业,也可能来自地方政府。严格地说,这种赞助都不是无偿的。拍摄电视剧之所以能拉来赞助,是因为能给赞助者带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电视剧是娱乐性产品,同时也是信息产品,它在给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信息。无论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需要在社会上塑造自身的形象,都需要通过向社会提供信息来扩大自身或产品的社会知名度,通过电视剧实现多媒体曝光对它们来说是一条比较理想的方式和渠道。制片人在向企业拉赞助时,必须明白对方的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又能为对方提供什么。通常制片人会根据赞助方提供资金的数额大小决定给予什么样的产品,譬如赞助1万元可以在片尾打上1秒钟字幕,赞助20万元则可以作为协助拍摄单位等,有些赞助商可能要求在剧情中经常出现自己生产的产品,在不影响艺术质量的前提下,这样的要求也是可以考虑的。
对于有些题材的电视剧来说,有时候物质的赞助会比资金赞助更为重要,譬如像《导弹旅长》、《铁甲英豪》这类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如果没有军方在人
力和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完全是不可能拍摄的。
5、相关产品的开发权
在美国,以影视为主体的娱乐业之所以能成为支柱性产业,并不只在于这个行业本身所能创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龙头企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的制片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把电视剧制作出来然后卖出去就行了。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其实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产品,譬如迪斯尼公司制作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取得成功以后,不仅生产了许许多多与影片内容有关的玩具,而且还衍生了世界著名的迪斯尼主题公园。电视剧《大宅门》成功之后,也有商家趁机开发了“大宅门酒”,而拥有此项开发权利的制片方反而没有这样的意识。倘若制片人没有精力从事相关产品的开发工作,完全可以把此项开发权转让给别的商家,兴许还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二)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
近期收益是指电视剧制作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效益,如赞助费、销售电视剧播出权以及光盘制作发行权所获得的收益等等,这些收益是能够以现金回收的方式来体现的,也是电视剧生产和经营最直接产生的效益。一般说来,这些收益可以电视剧完成后一、二年以内获得。
长远效益则往往是电视剧间接产生的效益,不是短期内能够收回来的,却可能带来更大的效益,一部成功的影视剧就是一个社会的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的财富来,譬如迪斯尼公园可以说是《米老鼠与唐老鸭》的衍生产品,是在这部作品制作完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可是它所创造的商业利润恐怕早已超过了影片本身。中央电视台为拍《三国演义》而花巨资建造的无锡影视城现在也作为旅游景点仍在创造商业效益。
从国内情况看,电视剧最可能影响到的是旅游业,当年电影《少林寺》的成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武术产业的发展,电视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功也使无锡影视城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正因为这样,有些地方政府不惜花巨资请人到地方拍摄影视剧,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电视剧对玩具制造业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部受儿童喜欢的电视剧播出之后往往在市场上出现与剧中情节有关的玩具,如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等等。
国内制片人往往比较看重近期的效益,却很少想到电视剧所能创造的长远效益。中央电视台当年花巨资建造影视城的时候肯定不只是为了拍摄一部《三国演义》,而是考虑到了它可能产生的长远效益。所以制片人应该要有长远目光,既要看到电视剧所创作的有形资产,更要看到它所创造的无形资产,既要看到它的近期效益,也要看到它的长远效益。
开蛋糕店赚钱吗?
我家里就有亲戚是做蛋糕店的,而且一开就是两个,干了三年两口子现在买房又买车,可以看出来蛋糕店的利润还是不菲的。
蛋糕店利润高吗?一,蛋糕店的成本
现在做餐饮主要在于房租这一块,蛋糕店的选址不需要太好,但一定要临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蛋糕店的面积可大可小,一般20多平就可以干起来,所以房租的压力相对较轻。蛋糕店的员工主要是做蛋糕的烘焙师傅,一般水平高一些的需要每月6000左右的工资,加上两个或一个售货员,一般蛋糕店的人工成本在每天500元左右。原材料成本这块在餐饮人眼里看来,蛋糕店属于暴利。因为面粉、黄油、鸡蛋、奶油这些原材料分摊到每个蛋糕上并不多。比如我们常见的6——12寸蛋糕,面粉成本也就3——6块钱,这个还是选用好的面粉,鸡蛋、奶油、黄油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因为蛋糕店用的植物性黄油还有卖鸡蛋的碎蛋的话,价格是很低廉的。我做生鲜团购的时候,卖不出去的、品相不好的榴莲,把榴莲肉扒出来都卖给他们了!可以说给外人看来挺贵的东西,其实他们的进价很便宜。不信大家看看批发市场卖不出去的榴莲,后来都推销给谁了?蛋糕店的水电费和其它成本一般也没有多少,蛋糕店盈利的高低主要还是看营销手段。我家里亲戚的生日蛋糕基本都是买一送一的特价促销,这样为他们吸引了很多回头客。想一想118块钱的8寸蛋糕买一送一,那么就是卖59块钱他们也是利润可言的。二,现在西式烘焙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所以蛋糕店是不缺少客户的。蛋糕店当然不能以售卖蛋糕为主,各种西式的甜点、面包都是蛋糕店的利润来源,而且现在人们图方便,所以购买烘焙食物做早餐和零食的人很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街边都有几家蛋糕店,而且不像餐饮店那样倒闭率特别快,一般蛋糕店都是干的越长生意越好的。现在人们过生日生日蛋糕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的客户蛋糕店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蛋糕,蛋糕店可以说卖的是技术和服务,生日蛋糕老百姓在家里可很少有自己做的。想一想这个市场刚需有多大,够多少蛋糕店来分这块大蛋糕的?做蛋糕店只要店面干净,味道合适、价钱公道,这个店可以长久的开下去,而且利润都是不低的。去年有人在亲戚店里订了一个999块钱的婚庆蛋糕,这个蛋糕的纯利润就在600块钱以上。而且这样的生意可以说是天天都有,毕竟有时候蛋糕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应景和看的。据我所知蛋糕店的利润可以达到70%左右,也就是一个售价100块钱的蛋糕,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加一起最多30块钱。不要用家里购买烘焙原料的成本来算蛋糕店的成本,这里面的行业秘密有很多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