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税务局稽查会查什么?
国税稽查局来查帐原因有很多,如下:
1、接到其单位或个人举报;
2、公司报明被发现有明显的漏洞;
3、例行随机抽查;
4、上级税务机关督办检查; 注意:理论上税务每年查帐不能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15天; 相关规定如下: 1、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必须从严控制税务检查次数,对同一纳税人的专项检查每年最多各进行2次;但在日常征收过程中对纳税人申报、纳税事项的核实检查,以及对举报、协查、上级批办事项的检查,不受检查次数限制。 2、各级税务机关尽量实行综合检查,力避单税种、单项目的重复检查。要规范检查程序,限制检查时间,对每一纳税户的检查原则上不超过15天,检查结果在辖区所属系统内相互认可,信息共享。 3、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信息情报互通制度,尽量联合开展检查;分别进行的检查,也要采取联席会议或其他形式及时沟通情况和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实行税务检查计划制度,既要贯彻执行《规定》的具体措施,也是推进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步骤,各级税务机关要对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对不顾大局,违抗命令,擅自进行检查,变相增加检查次数,以及在实施检查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史上最严税务稽查风暴来袭?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1.什么史上最严稽查风暴都是一些吸人眼球的夸张说法。自参加工作以来,各级税务机关从来没有部署过什么稽查风暴。当然税务机关会根据不同行业涉税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可能会组织一些专项检查或者专案检查。比如对某个虚开发票团伙的专案检查等。
2.一般情况下税务稽查主要因为以下原因引起。一是来源于税务机关预警监控系统发现的涉税风险问题线索;二是来源于基层税务机关日常管理发现的问题线索;三是来源于第三方信息发现的涉税问题线索,比如国家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纳税人举报发现的问题线索,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发现的问题线索等等;四是税务机关随机抽查选中的对象。
3.面对稽查,作为企业来讲,只要不是恶意虚开或者接受虚开发票,恶意偷逃骗取国家税款,一般都不用过多担心。即使稽查发现了问题,一般只是补缴税款和加收滞纳金。如果是恶意偷逃国家税款,如果税务机关发现,后果很严重,这个无论如何应对都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暂时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躲过税务机关查处,也无法保证后期不会被查处。
4.如果是税务机关一般性检查,可以与税务机关主动沟通,了解检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公司需要提前准备的事项,积极主动配合税务机关完成检查,把税务机关的检查作为一次纳税申报体检。
5.作为企业财务人员,一定要有底线思维,恶意偷逃国家税款的事情尽可能不要积极主动参与,防范涉税风险,否则得不偿失。
为什么企业长期发放五千薪资可能会被税务稽查?
企业长期给员工发5000元/月的工资会被税务稽查,为什么查你,因为你不正常! 本人在税务师事务所工作,整天和各式各样的企业打交道,就你提的这个问题,我碰到过很多,先给大家举个我身边真实发生的例子吧!
营改增过后,建筑企业严重缺成本发票,我们这里自2019年1月1日起,所有的建筑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由核定征收改为查账征收,缺成本发票的问题更加突出,因为成本费用没有发票就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直接需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某建筑公司的王总听会计说,工资不需要发票就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于是他告诉所有的农民工,必须到某村镇银行办理一张银行卡交给他,否则别想干他们公司的活,农民工兄弟不懂什么情况,只是觉得不正常,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按王总的要求来,就这样,大概有85人办理了银行卡交到王总手里。 王总安排会计往每张银行卡上打5000元/月,注明是工资,然后再由会计分批把钱转到他指定的账户。直至被税务查处,总共打了10个月,采用这种办法,大概做了85×10×5000=4250000元的工资。会计为了做得更“真”一点,每个月给这85人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进行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结果被系统推送风险,会计不能自圆其说,最终引来了税务稽查,总共补缴了企业所得税280万元,其中因为这个工资问题补缴的企业所得税大概110万元,税收滞纳金40多万元,并处2倍罚款,被罚了220万元,得不偿失啊!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试想一下,每个员工的工资能都固定在每个月5000元整呢?这可能吗?事出反常必有妖,不来稽查你稽查谁啊?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看我下面的分析,请你对号入座吧!一、每个月发5000元的工资是真实的!如果巧爹碰上巧妈了,你公司的员工每个月的工资就是5000元,是真实的!那你怕什么,爱来差就来差呗,别说他税务稽查,国际刑警来了也不要怕,因为税法尊重业务的真实性,每个月5000元又不涉及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所以谁来了也不怕,随他查!二、你每个月5000元有猫腻。这种情况下,一般有3种可能:(一)、会计太懒。有的企业发给员工的工资虽然不是每个月5000元整,但是也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会计就认为反正公司又不用交个人所得税,申报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干脆我就按每人每月5000元申报吧,省的每个月还要改数字。这种会计属于不负责任、无职业道德的人,应当狠狠地批评、处罚,开除他都不为过! 你不想一想,是的,你公司的员工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税务稽查来了,会只查个人所得税一个税种吗?多干点活你都不愿意,你敢保证你做的帐没有问题吗? (二)、员工要求公司只给发5000元,多出的部分采取其他方式领取。这种情况在大企业不多见,但是在一些小私企很常见,员工为了少交个人所得税,就和老板商量每个月打卡5000元,剩下的发现金或者拿发票来报销,老板本着为员工着想的心态就同意了,殊不知,一旦被查到,员工要补税,公司要交罚款,风险巨大。 其实,在实务中根本没必要这样做啊,每个月5000元只是个人所得税的综合所得的基本扣除额,并不是每个月工资超过了5000元就要交个人所得税啊,不信的话,我来给你算一下! 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为综合所得,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我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采用的是7级超额累进税率,综合所得的税率表如下:说明一下,上面的两张表是一样的,一个是按月的,一个是按年的。 通过上面的公式,咱们先来计算一下每个月的扣除额,然后倒算出来每个月多少工资不用交个人所得税:1、基本扣除。 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每人每月5000元,一年就是6万元;2、专项扣除。 由于每个地市甚至是每个单位给员工缴纳的三险一金的金额都不一样,我就拿我本人缴纳的金额来算吧,每个月2000元; 3、专项附加扣除。 新个人所得税规定的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贷款或租房租金、赡养老人、大病扣除等等,原则上每人每月每项1000元,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咱们就按3000元算吧!下面同样附一张表,你来算一下你的专项附加扣除吧! 通过上面的计算,每个月工资不超过5000+2000+3000=10000元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即使超过了10000元的月工资,税率也是很低的,比如你一个月20000元,应纳税所得额=20000-10000元,也仅仅要交个人所得税=3000*3%+7000*0.1=790元。 可能有人要说,我一毛钱的个人所得税都不想交,那咱们就没必要聊下去了,你爱咋咋地吧!三、老板的“税收筹划”。这就和我举的那个例子一样,老板缺发票做成本费用,通过虚列工资的形式进行偷税,这没有别的办法,请尽快停止违法行为,再税务来稽查你之前,补缴相应的税收,越快越好,因为你早补缴一天就少一天的税收滞纳金,还省的被罚款了。千万别心存侥幸,放心吧,你跑不掉的!如何看待公司被税务稽查这件事?
作为企业都不想被稽查,但稽查总是难免的,不请自来。
目前稽查局人力有限,企业能被稽查选中,说句玩笑话,那概率简直都像中奖了似的。
目前税务稽查的对象首先是被实名举报的对象。既然有人实名举报,且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这是稽查局必须上门核查,这是被极差选中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就要求企业必须主动配合,澄清事实,提供相关证据。
对于实名举报的,税务机关是需要根据稽查的结果回复举报人的。
还一种情况,就是双随机模式。目前稽查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是发展的趋势,意味着每个市场主体的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企业必须增强守法自觉性;同时也意味着执法人员只能阳光行政,不能再‘看谁不顺眼’就去检查,即用制度限制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应对税务稽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事求是,如实提供相关证据,积极主动的配合。对于有争议的事项,必须有理有据,做到证据充分,事实清楚。
对以后的工作影响,简单的说,就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不足之处。
你公司的账目经得起查吗?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1.税务稽查的重点肯定会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特点有区别。就是对具体企业的检查肯定是一户一策,不可能千篇一律。当然一般同行业的税务稽查都会有一些行业检查的侧重点。就是这个行业容易出现税收征管漏洞的地方在哪里,哪里一般就会是税务稽查人员的关注重点。
2.税务稽查一般情况下除了随机抽查以外,大部分检查都是已经有了一些问题线索。比如税务系统税收风险预警监控发现的问题疑点线索、查处相关偷逃骗税企业发现的关联线索、举报偷逃国家税款线索、第三方信息获取的线索等。
3.从目前整体情况看,目前税务稽查重点个人分析判断有以下方面:
一是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发票偷逃骗税问题。
二是骗取留抵退税或者出口退税问题。
三是税负明显异常或者成本费用支出明显异常问题。比如大量虚增人工成本费用问题等。
四是违规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问题,比如不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采取欺骗手段违规享受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