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先知,写下你心中记忆的小故事?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初入职场的一个小故事,是否精彩个人评说。
九十年代下海潮在中国大地流行,刚刚师范学院毕业的我也守不住教师的那份清贫。背起行囊南下广东。
那个年代是很不好找工作的,我是赣州人离广东比较近。加上有不少亲朋好友在广东打工。我最起码吃住不愁了。每天跑人才市场找工作。人啊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工作不是那么好找的。有学历讲你没经验。不要经验的你又觉的不适合你。真的很难熬啊。三个月后,终于下定决心去工厂上班了。正好我有一个表哥在某大型台资企业做主管,让我去参加储备干部的面试。我准备的好好的。衬衫领带小皮鞋穿着。过去了。资料都带的很齐全的了。
一到企业人事让填好表格,经理来面试。一群大学毕业生排好队等着。我一看真的很多人起码有30人,就十个名额。我估计也挺难的。因为我是个小白什么都不懂的。其它很多人都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我想应该没戏了。这时人事过来了,和我讲经理要面试我。我蛮紧张😰的。一见到经理,还没准备讲话呢。经理直接问我了。你会打篮球,我一下就懵了。这是面试吗?
马上回答会的。经理马上就让助理拿个球来。你去篮球场跑个篮给我看一下。开玩笑我是体育专业毕业的这个对于我来讲就是小菜一碟了。只是可伶我的白衬衣,我的小皮鞋。很轻松的面试。就这样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到手了。后来才明白,这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份。这就是我在职场的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谁有类似热爱大自然的诗句?
描写大自然的美,体现对大自然的向往,这类诗词真是一抓一大把,要知道,古代那些臭文人,心里都想着出将入相,博取个功名富贵,但是嘴上不能这么说,一定要表现得对功名利禄毫无眷恋,于是乎,一个个争着抢着借助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来表明自己是个淡泊高雅的人。
要真的醉心山水不慕名利,哪来那么多怀才不遇的悲愤。
以上都是扯犊子,但是自然山水,确实是诗歌文化中最爱吟咏的对象。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的《春日上方即事》。
王维是最会写大自然的诗人,他把诗写得像画儿一样美,在画中,有蕴藏禅意,读者淡泊高雅,直击心灵。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诗,天天被人们挂在嘴边自不必说。
这一句“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相比前面两句在名气上稍差一点,但也是千古名句,你看这句诗中的大自然。
青山之青,又有青青柳色的衬托,又是青山、又是青柳,都不必说就知道,此一定是春光最盛的世界。又飞鸟栖息在梨树梨花间,飞鸟归林,黄昏已至。想一想这幅画面,远山近书,这是空间层次,有青有白,这是色彩鲜明,有树有鸟,这是动静相宜,还有一抹斜阳,为这青山绿树白花飞鸟,撒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
多么娴静而美好的画面啊。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李白一首《折杨柳》。
这首诗前两句是“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杨柳垂下,在白云绿水间荡漾,枝条随风摇曳,柔美生姿,一幅春季盎然的景象。
接着却一转,写到了玉门关的雪,说这里花儿开的明媚,玉门关前确实冰雪交加,有一个姑娘,在金窗前独自眺望,无限惆怅。
她为何惆怅?因为想起了远在边关的夫君,是离愁,此时的她,只想折下一枝杨柳,寄到遥远的龙城上,只为让丈夫明白她的一片相思之情。
我就特别喜欢李白笔下的雪,他能把雪写出十万种姿态,有天仙狂醉,把白云揉碎,有燕山雪花大如席,这里却又是遥远的雪,与春光交相呼应的雪。你看这一首诗,有春日热烈、有冬日寒冷,有杨柳依依、有雨雪霏霏,最后回归主题,折杨柳,寄相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的《绝句》。
都说老杜是个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也有无可救药的浪漫情怀,否则怎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明明是令人怅惘的羁旅之作,却写得江面碧波荡漾,衬托着鸟儿雪白的羽毛,愈发动人。还有远处那郁郁苍苍的山峰,近处的花儿开得正盛,那艳丽夺目的红色,像是一团火在燃烧。
多么灿烂而又迷人的风光啊。
杜甫写花,往往有神来之笔,如这句诗,用“燃”来写灿烂的红花,又如“花重锦官城”中,用“重”来写雨后之花,真不知道诗人杜甫的脑回路是怎样的,竟然能用到这样的字眼,看见常人所不能见的花和自然。
呐,盛唐的三座丰碑,王维、李白、杜甫,三首描写自然之美的诗,够不够让你领略到诗词中的大自然呢?
你知道的描写春色迷人的诗句有哪些?
谢谢!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如春花烂漫,五彩缤纷,令人陶醉。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时节,细雨飘飘洒洒,绿意若有若无,奇妙无比。
再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写出了咸阳城春雨过后,一切都那么清新美好,让人赏心悦目。
又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单写春之骄子——柳树。绿的自然,绿的洒脱……
还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描写春天的诗句,和春天一样,让人身心陶醉……
绿先知林地多少层?
绿先知林地共有五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生物和植物。第一层是地面层,主要是草本植物和低矮的灌木。
第二层是灌木层,有些树木和更高的灌木可以在此生长。
第三层是矮树层,这里的树木比灌木高,但不太高。
第四层是中等树层,这里的树木比前面几层高,但比较矮。最后一层是高大树层,这里的树高度最高,可以达到几十米。这些不同层次的生物和植物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感知认识是不是文化呢?
感知认识也叫感性认识,它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事物的初步认识,就像大家吃梨子,在不认识梨子这件事物前,别人问时是“一问三不知”,当你通过亲眼看一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的感知之后,才对梨子这个事物就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才可以答出梨子这件事物一、二。
这就像小学生一样,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去认识了事物的表象。尽管说小学生认识不多,也不能说他们没文化,只是文化水平低罢了,所以说“感知认识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再比如,就像大家去某地旅游,去前有的人听说一点,而有的人没有听说过,他们一同去前往,通过实地观察感受(即感知认识),耳相互沟通交流和导游解说,才能进一提高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算不算文化之旅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