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为何戏曲是国之瑰宝?
因为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我们称戏剧为“综合的艺术”,是指它用文学、绘画、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当成媒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立的艺术。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四大声腔特征?
四大声腔
汉族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一说是“南昆、北弋[yì]、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大声腔
简介
起源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盛行“南昆、北弋[yì]、东柳、西梆”四大声腔。
声腔介绍
南昆,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流传地域渐渐扩展,对各地流传的许多地方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更派生出川昆、徽昆、苏昆等分支。北弋,指产生于元末江西省的弋阳地区的弋阳腔,明朝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南京、湖南、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东柳,原来是指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西梆,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为扳式的“梆子腔”,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
清代,北京剧坛又出现了“皮黄调”,风行中国各地的京剧便是采用皮黄调唱腔系统而演变过来的。
今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仍分别隶属于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调等四个声腔系统。
四大声腔内容
梆子腔
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它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衍变成诸多的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它除以硬木梆子击节外,还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其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腔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系的板式,一般剧种均为8种。其中有正板5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另有辅板3种:倒板、散板、滚板。河南梆子分得更细,如慢板又包括金钩挂、迎风板、连环扣。秦腔的音阶和调式的特色,在各梆子腔系剧系剧种中较为突出,所有板式(除滚唱外)均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变化,从而丰富了调式色彩。山西的上党梆了则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
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有: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川剧的弹戏等。
皮黄腔
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的合称。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二者被分称为所谓“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剧的主要腔调。以后随徽汉合流演变成的京剧在各地的流传,西皮、二黄对许多南方剧种产生影响,逐步发展成一些新剧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但由于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的称谓有时也专指京剧。
尽管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的音乐各具特色,但其共同之处却很明显:唱词格式均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皮黄腔系大概有20多个剧种,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桂剧、赣剧、滇剧等。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剧”。详细介绍在这里。
高腔
高腔系统包括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
属于此系统的剧种有: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
影响
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有几个不同时期的“四大声腔”之称。在明代中期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四个主要剧种声腔系统,这四大声腔对后来的地方戏兴起和衍变发展,有很大影响,故中国戏曲历史上常说最早的的“四大声腔”是指此。明代以后,由于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各自形成系统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现今一般说得“四大声腔”是指这四个声腔系统。另外在清代乾隆年间还有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为
各个省份的戏曲名称是什么?
北京市:京剧、北昆、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眉户戏、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河南省:豫剧、曲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坠子、大平调、二夹弦、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南阳大调曲子。
山东省: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淮海戏、锡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越剧。
安徽省: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
上海市:越剧、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赣剧、戈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平讲戏、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越剧。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东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山歌剧、粤西白戏、临剧。
海南省: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剧、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广西壮剧、广西苗戏、广西侗戏。
湖南省: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四川省: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彝剧。
贵州省: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剧。
戏剧分为几大类?
5大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3.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4.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中国五大戏曲题目?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1、京剧有“国剧”之称,曾称“平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剧目例如《智取威虎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2、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的剧目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4、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院团。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评剧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
5、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出现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大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