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毫米高射炮,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 导致战争死亡人数飞速增加?
- 市场花园战役开始时德军第二装甲军第9和第10装甲师究竟有多少兵力和装备?
- 戈林空降装甲师是如何出现的?
- 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88毫米高射炮,二战中有哪些优秀的反坦克炮?
二战时期,作战士兵在坦克钢铁洪流的面前,就犹如纸糊篾扎的稻草人一般,被坦克一炮就能轰倒一片,初期士兵们只能利用丢燃烧瓶和用炸药包来和坦克做殊死搏斗。
后来涌现出大批威力强劲的反坦克步枪,这样步兵就可以击穿坦克装甲来射杀里面的坦克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多少对坦克的肆无忌惮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接下来又出现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德国有88毫米FLAK88反坦克炮、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以及50毫米PAK37敲门砖。
苏联有85毫米、76毫米、57毫米和45毫米反坦克炮,还有反坦克歼击车ISU152。
随着德国“铁拳”单兵反坦克榴弹火箭筒的出现,坦克在战场上就开始逐渐演变成被射杀的目标,美国的巴祖卡,英国的PIAT等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付坦克只需要单兵扛着火箭筒,瞄准坦克轻轻一扣扳机就可大功告成啦。
我是老兵带我学军武,如果你是老兵就请关注我,并在下方留言评论,期待着你带我一起学习军武知识。谢谢大家!
由网友 战略论 提供的答案:
说到二战中的反坦克炮就不得不提德国的反坦克炮,东线德军一直在承受着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苏军坦克洪流的打击,在德军坦克产量迟迟不能大幅增加的情况,各种反坦克炮成为德军步兵最需要的武器,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反坦克能力的重型反坦克炮。
二战德国是生产重型反坦克炮最多的国家,总共5.1万门反坦克炮中,有近4万门重型坦克炮,足见德军在反坦克压力上有多大。德军的重型反坦克炮有75毫米、88毫米以及更大的口径,其中以75毫米反坦克炮产量最大,达到3.2万门,88毫米反坦克炮的产量也达到了7000门以上。显然75毫米反坦克炮是德军手中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在使用钨芯穿甲弹后,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00毫米厚的装甲,这意味它可以击穿绝大部分的苏军中型和重型坦克。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重了,机动性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德军缺少轻型合金钢材,不得不使用普通钢材,增加了反坦克炮的重量。
苏军同样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反坦克炮,总数达到5.4万门,超过了德国的生产数量,但是其中有4.9万门是45毫米的轻型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在1942年就已经开始略显落后了,到了1943年德军大量装备新型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后,苏军的45毫米反坦克炮就完全失去反坦克能力了,大部分被当做轻型步炮使用了。苏军没有一门制式的重型反坦克炮,这主要是因为苏军在坦克数量占据的明显优势,在德军投入坦克的任何地段,苏军都可以投入比德军更多的坦克,而坦克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苏军在反坦克炮的研发上并不怎么重视。
不过二战苏联还是研制出了一门非常出色的反坦克炮,那就是73倍径的57毫米反坦克炮(ZIS-2),这种反坦克炮有着变态的穿甲能力,在1000米距离上穿深在107毫米,在苏联的纪录片中写到,ZIS-2型反坦克炮可以在9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当时苏军主力的T-34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都很难击穿虎式坦克,直到换装了更大的坦克炮后情况才好点。该炮在1940年便被研制出来,但是过于超前了,而且太易磨损,没有大量生产,直到1943年面临德军重型坦克的压力时,苏军才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火炮,不过直到战争结束总数也没超过1万门。无论如何,ZIS-2型反坦克炮都可以称作是二战苏军最优秀的反坦克炮。
由网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提供的答案:
反坦克炮是指主要是使用穿甲弹来反击敌人装甲目标的加农炮,其主要特点是长身管、高初速、外形比较低矮、仰角比较小等,而且早期的反坦克炮的口径都不大,因为在早期各国的坦克的装甲都不是很厚。并且这玩意主要是出现在装甲对抗比较激烈的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像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这些出现的频率都不是很高。
德国的Park系列反坦克炮,而今天我想说的是Park系列的第一型Park-35/36型37毫米敲门砖。这是德国初期一直使用的反坦克炮,而且它还有一个著名的搭档Flak-36型88毫米高炮,因为各国在早期的装甲探究领域上,坦克被分为突击用轻型巡洋坦克和速度较慢、装甲更厚重的步兵支援坦克。当前线步兵遇到轻型巡洋坦克时就用37毫米炮去打,而遇到步兵支援坦克就召唤神器88毫米高炮,而88炮并不是隆美尔在北非战场时灵光一现突然拍脑袋想到的,而是早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国人就已经这么干了。
中国也向德国进口了一批敲门砖
而英国人这边比较著名的是17磅反坦克炮,这也是英国人装在谢尔曼改型-萤火虫坦克使用的坦克炮,这也是盟军为数不多能击穿虎式坦克装甲的火炮。而苏联这边有一款很特别的反坦克炮,ZIS-2M1941年型57毫米反坦克炮,它的各项穿深数据堪称完美,并且也有实验装在T-34身上,并在游戏里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炮管寿命非常短,短到什么程度呢?只有40多发的炮管寿命。
导致战争死亡人数飞速增加?
一、机枪
以Maxim gun(马克沁机枪),Browning machine gun (勃朗宁M1917重机枪),Maschinengewehr 42 (Mg42希特勒电锯)为代表。
马克沁机枪并非二战的产物,而是早在1884年,由英国马克沁爵士发明的全世界首款全自动机枪,射速每分钟550—600发。
当李鸿章出访欧洲时参观这款武器的设计表演,连呼:太快了,太快了,太贵了,太贵了。
在罗得西亚的第一次马塔贝勒战争中,英军以50人的军队操作四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祖鲁人的进攻,从此名声大躁,从1884年,一直被使用到了越战,先后参与了大厦谷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巴尔干战争……而真正受到重视,是在一战,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德军的马克辛让大量年轻人死在了堑壕和铁丝网阵中。二战中,马克沁机枪已经落伍,但是依然装备二线部队及东亚战场。
勃朗宁M1917是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一款外貌类似马克辛的水冷式重机枪,射速每分钟450发。二战中,美军海军陆战队员约翰·巴斯隆在瓜岛率领15人机枪队,两只M1917,成功拖住3000日本人,获得荣誉勋章。
Maschinengewehr 42 (MG42 通用机枪),是纳粹德国在1942年装备部队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射速每分钟1200发,子弹与毛瑟98K通用,广泛装备德国军队,由于射速极快,射击时发出撕裂布匹一般的尖啸声,给人留下深深的阴影,因而被称为希特勒电锯。传说20岁德军士兵海恩·塞弗罗在登陆日,于奥马哈海滩的碉堡里,用MG42机枪射杀了美军2000-4000人,被称为奥马哈野兽。
二、速射武器,半自动步枪,突击步枪,冲锋枪。
以M1加兰德步枪,Sturmgewehr 44突击步枪,PPSh-41波波沙冲锋枪为代表。
M1加兰德是美军于1936年装备部队,用于取代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的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半自动步枪,加兰德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一口气将弹仓内8颗子弹全部射完,在当时所有的步枪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Sturmgewehr 44是1944年服役的一款德军武器,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步枪,射速每分钟500-600发,弹夹容量30发。如果说M1加兰德射速够快的话,那么Stg44,无论是射速,持续能力,都是M1的几倍。这款武器在二战所有步枪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杀伤力大,精度高,弹容量高,由于服役时间太晚,对扭转战局没有发挥太大作用,但其本身的优秀特质,不仅获得官兵一致青睐,也直接影响了后来AK47的设计。
PPSh-41波波沙,是苏联人于1941年研制生产的冲锋枪,射速每分钟900—1,000发,如果采用单鼓供弹,弹容量可达71发,这款武器凸显了毛子简单粗暴的暴力美学,苏军常常整排装备此枪,在近距离上获得无法比拟的火力优势。而该枪外形简单,结构可靠,便于生产,除了略重,几乎全是优点。
速射轻武器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小视的,战场上使用核弹的机会毕竟不多,大多数冲突和交锋中杀死人的是子弹,谁射速快,弹量大谁就有优势,造成的伤害也大。
三. 速射火炮
8.8cm-FlaK(88毫米高射炮)
这本来是一款标准的防空高射炮,由一个班租6-7人操作,射速极快。然而在实战中,1940年5月,隆美尔指挥第7坦克师从比利时向法国的敦克尔克挺进,中途遭遇到了英军重型坦克部队,88毫米炮最终击毁英军的9辆坦克,后来德军便广泛使用88炮打坦克。1942年,盟军在北非展开火炬行动,88毫米炮可以在1500米内轻易击毁美军谢尔曼坦克,让盟军头疼不已,是坦克兵的噩梦。
四.火箭炮
以Воронежский экскаваторный завод(喀秋莎火箭炮)为代表。
由苏联研发,1936年装备部队的联排火箭炮,发射火箭弹。最大射程8.5公里,杀伤范围达8000平方公尺,号称斯大林管风琴。此外,德军和美军也有自己的联排火箭炮。
一般来说遭遇火箭炮的部队大多死无全尸,非常凄惨。
五. 重炮
以203-мм гаубица обр. 1931 г. (Б-4)(M1913Br4 203毫米重型榴弹炮)为代表。
也被称为斯大林之锤(Stalin’s sledgehammer)。由布尔什维克工厂生产,1932年起装备部队,专门用于摧毁德军筑垒要塞与城市攻坚战。口径203 mm ,最大射程18 km。虽然移动缓慢,发射速度只有一分钟一发,然而杀伤力极其巨大,一炮可以摧毁一栋楼或者把一辆坦克炸成零件。
六. 轰炸机
以B17,B29为代表。
美军的两款战略轰炸机,一般进行大规模编队,集结轰炸,一个广泛用于轰炸欧洲的军事设施,而另一个用于轰炸日本。对城市造成的损害是毁灭性的。
七. 战列舰
以やまとがたせんかん (大和号)为代表。
日本人最引以为豪的终极武器,但是由于本身设计落伍和整体战局大势已去,所以最后基本上就是一个给美军造成极大麻烦的超级活靶子,最后为大和陪葬的日军、美军人数大概有2000-3000人。
大和我只是举个日本人自己坑自己的例子,实际上二战中的各种战舰,包括俾斯麦、胡德、大和、印第安纳波利斯等,一旦战沉,死亡人数都是成百上千的。
八.纳粹集中营
为高效消灭犹太人,德国人发明了高效的杀人机器——集中营。成规模,成系统的屠杀,导致1,100万人受害。
九. 核弹
根据1956年日美联合调查团统计,广岛核爆前后死亡总数达6.4万人,长崎死亡总数达3.9万人。
人类真的很聪明,也聪明反被聪明误,集合了所有的智慧,研究出怎么屠戮同类。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热爱和平的人远离战争。
市场花园战役开始时德军第二装甲军第9和第10装甲师究竟有多少兵力和装备?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这第二装甲军下面的第九师和第十师的历程,以便于众人更好的了解到当时的战役情况,市场花园行动中德军部队究竟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和拥有的力量呢?
首先在市场花园行动中参加德军反攻的第九师,其实际属于二战德国中后期的一种整合师。主要是将东线退下来的老兵与国内新招的低龄新兵进行混编,这种整合师大多战斗力参差不齐,甚至营之间都会有战斗力差异巨大这样的情况。
题主所问的这个第九师就是一个典例,该师全称为党卫军第九"霍亨斯陶芬"装甲师,此师在1943年2月才成立,百分之75的兵员在参加市场花园反攻时甚至只有20岁左右,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在战斗中,该师表现英勇,但是仍不能掩盖其整合师的本质。第十师和第九师同样都是整编部队,在战斗中所经历的战斗和第九师差不太多,两个师在抗线的时候都有较大的伤亡、损失装备的情况。
最开始这个师并不隶属于第二装甲军,而是党卫军第一装甲军,他与随第十装甲师一同在东线抗苏联人的进攻。1944年嘛,你们懂得,那阵正是苏联人打的最嗨的一年。该师和第十师自然无法与其抗衡,在战斗中减员、损失十分严重。
第九师一直在东线待到了登陆日,登陆日开始时该师正在乌克兰北部休整,在形式严峻后才调派开赴法国。但是最大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师一直都是休整、缺编的状态,然后第九师就上去和盟军开始正面抗线。事实证明,打的的确还算勇猛,但是其战斗力已经大幅降低,需要及时休整。随后便撤到了西线后方,也就是安恒附近开始与第十师搭伴休息。
其实到了安恒,两个师也没想太多,基本操作就是防空炮该安就安、营地该扎就扎、这觉该睡也就睡。自己手头在战斗中受损的这些破烂也都送回国修修,自己再管上面要点人、要点新出厂的车再上去打。因此两个师在安恒还是待的很安稳的,因为盟军大部队离自己还远嘛。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盟军开始丢伞兵了!
这两个师从东线回来的时候还剩了不少家底,但是在6月到9月休整前的战斗中,这两个师被包了饺子(也就是法莱斯口袋),突围回来已属不易,家底自然没剩多少。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两个师剩下的武器装备和兵力。第九装甲师一共剩下了三台黑豹坦克(另外一说法是,这三台黑豹可能都没有),一堆半履带车和轻型装甲车、仅仅一门88炮、以及几门20毫米机炮、37毫米自走防空炮、几辆四号坦克歼击车。
而小伙伴第十装甲师要更好一点,有8台黑豹坦克,十多台IV号坦克、二十辆IV号坦克歼击车、以及一堆高炮,88毫米、37毫米、20毫米都有。火炮支援方面,第九师则是完全没有,第九师出现了装甲团没有装甲、火炮团没有火炮的境地。而小伙伴第十师则有60余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自行火炮。
人员方面,第九师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满编团、营,甚至一个团仅仅有一个营在名存实亡
的境地,但是第十师有。第十师数量还不少,拥有三个装甲团、一个装甲侦察营、两个装甲掷弹兵团、炮兵团、高炮营、工兵营等多种后备力量也拥有,但第九师却没有这种阵势。根据后来的计算,第九师在市场花园行动开始时,仅仅只有2500人左右(满编情况下的十分之一)。第十师人数应该在6、7000人上下,但是仍不是满编状态。这样两个残师匆忙应付盟军空降兵,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戈林空降装甲师是如何出现的?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在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阵营中有一支来自空军的精锐师,即以德国空军总司令,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的姓名命名的“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Fallschirm-Panzer Division Hermann Göring),该师兵员素质上乘、装备精良、斗志高昂,被公认为德军中能征惯战的王牌部队,在战争后期还扩编为军级规模。需要明确的是,“赫尔曼·戈林”师与战争期间利用空军富余人员组建的空军野战师没有任何关系,其战斗力也相差甚远。“戈林”师是一流精锐,而大多数空军野战师都属于炮灰部队。
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他利用特权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赫尔曼·戈林”师与德军伞兵部队系出同源,都是由戈林在1933年建立的“韦克”特别警察营发展而来,该部在1935年更名为“戈林将军”团后调入德国空军,其中一部被抽调建立伞兵部队,团主力则成为戈林的警卫部队,他对于这支私人卫队深感自豪,十分重视,为其提供最优良的装备和最现代化的营房设施,特许该团官兵的制服采用白色镶边,这是只有将官才配用的兵种色,戈林还利用自己的地位为“戈林将军”团取得了从全德国范围内征募人员的特权,只有最优秀的申请者才能进入该团服役,从而获得了与陆军“大德意志”步兵团同等优良的兵员。戈林还极力为“他的团”争取表现机会,在1938年至1939年间德国四处兼并的“鲜花战争”中,“戈林将军”团是最先跨越国境的德军部队之一。在战争爆发时,“戈林将军”团编有四个高炮营、一个警卫营和一个补充营。
三名“戈林将军”团的旗手护卫着军旗,该团属于戈林亲自组建的亲信部队,后来发展成为一支精锐的伞兵装甲师。
在战争初期,“戈林将军”团仅有少数部队参加了在波兰、丹麦和挪威的作战,表现良好,主力部队留在国内执行警卫和防空任务。在1940年5月的西线战役中,该团主力秘密开赴比利时、荷兰前线参战,随后分为数个战斗群,跟随陆军装甲部队长驱直入法国,在某次与法军坦克的遭遇战中,“戈林将军”团的官兵使用88毫米高射炮在近距离击退了进攻者,为自己赢得了镇定无畏的声誉。在法国投降后,该团在海峡沿岸短暂执行占领任务后返回德国,并在1941年初改编为“赫尔曼·戈林”摩托化步兵团,随后调往东方,在巴尔干战役期间进驻罗马尼亚,保卫重要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戈林”团被编入第11装甲师,前往苏联南部作战,在基辅、布良斯克附近的战斗中再度展示了88毫米炮出色的反坦克能力,该团大部于1941年底撤回德国。
四名“赫尔曼·戈林”师的士兵,身穿党卫军风格的迷彩罩衫。
1942年7月,“戈林”团奉命扩编为旅,戈林并不满足,于10月间下令将这支部队进一步升级为完整的装甲师,完全按照陆军装甲师的标准建制组建,下辖一个装甲团、两个装甲掷弹兵团、一个装甲炮兵团、一个高炮团以及全套支援部队,命名为“赫尔曼·戈林”装甲师,首任师长为保罗·康拉特少将(Paul Conrath)。为了使这支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戈林特意将一些经验丰富的陆军装甲部队军官调入空军,还从精锐的伞兵单位中抽调兵力充实建制。由于北非战局恶化,正在组建的“戈林”师集结兵力组成约1万人的施密德战斗群驰援突尼斯,在北非战役后期进行了极为出色的战斗,于1943年5月随非洲军投降。“戈林”师余部在西西里岛重建,并担负守岛重任。
1943年,“赫尔曼·戈林”师的摩托车团列队迎接戈林本人的检阅。
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赫尔曼·戈林”师是岛上最具战斗力的德军部队,与优势敌军进行了勇敢的战斗,并在战局恶化后作为后卫部队掩护大部队经墨西拿海峡撤退,成功达成目标,与之交手的美军部队均认为该部是曾经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在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后,“戈林”师从滩头开始节节抵抗,阻滞敌军,逐步撤至古斯塔夫防线,参加了著名的卡西诺山战役,在盟军轰炸之前将山上修道院的珍贵文物及时转移,这一义举后来受到赞誉。“戈林”师还参加了安奇奥地区的抗登陆作战,在意大利战场上奋战至1944年7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善战的名声。
1944年初在意大利战场作战的“赫尔曼·戈林”师的IV号坦克。
1944年8月,“赫尔曼·戈林”师被调往东线救急,与陆军、党卫军部队通力合作,在华沙北部挫败了苏军的攻势,证明了一流部队的实力。由于战绩卓著,“赫尔曼·戈林”师再度获得扩编,于1944年10月升格为“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下辖第1“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和第2“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掷弹兵师,上述部队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在柯尼斯堡、德累斯顿等地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最终全军覆没。实战证明,“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是德国空军最具战斗力的精锐地面部队,在战争期间该师有34人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其中2人获得了橡叶饰。
战争后期,“赫尔曼·戈林”装甲团的卡尔·罗斯曼中校(左)在“黑豹”坦克前听取部下的报告,他是“戈林”师的两位橡叶饰获得者之一。
1944年12月“赫尔曼·戈林”师的几位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在授勋后行纳粹礼致敬,就战斗力而言,该师不输于任何陆军或党卫军的精锐部队。
为什么古德里安的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闪击法国的战役中,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国境内。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攻下了著名要塞城市色当。马斯河边是拦截德军前进的最后屏障。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第9集团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5时30分,德军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立足点,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晚上8时,古德里安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纵深。
(马斯河之战中提供掩护的德军俯冲轰炸机)
英法盟军开始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了。英国人提出——必须摧毁马斯河上的德军浮桥,阻止德军后续部队深入法国。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法盟军的轰炸机在战斗机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古德里安为防备空袭,在渡口附近集结了几百门高射炮,密集程度竟然达到每门高射炮的间隔距离不超过20米。盟军轰炸机编队飞临马斯河上空的时候,浮桥的架设工作已经完毕,德军装甲部队正在渡河之中。黑压压的机群遍布马斯河上空,88毫米高射炮以密集炮火迎接它们,炮弹在轰炸机编队中不断爆炸。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这些飞机被击落在马斯河两岸的很少,几乎都是一头载进河里。在第一轮攻击中,就有40架英国飞机被击落。英法盟军又发动数轮空袭,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盟军投下的炸弹不断在浮桥周围爆炸,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水柱,却没有一颗直接命中。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英法空军损失惨重,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德军装甲车辆川流不息从桥上渡过马斯河。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60%,英国皇家空军驻法国的474架飞机,只剩206架还能升空作战。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从此德军牢牢控制了战区制空权。
(马斯河之战)
5月15日,第19装甲军麾下的装甲师渡河完毕之后,古德里安不顾德军总参谋部“等步兵跟上来之后再发动全面进攻”的指令,自行下达了立即进攻的命令。不得已间,A集团军群坦克集群司令克莱斯特上将只得默许了他的行动。5月15日夜,第19装甲军基本渡河完毕,法军增援部队也抵达马斯河畔。法军以钳形攻势发起反击,古德里安则将装甲部队集中起来,迎着法军来的方向,针锋相对发起进攻。
古德里安穿梭于前线各个阵地之间,不断鼓舞德军士兵进攻。马斯河畔每一个小镇都爆发着激烈的战斗,每个小镇几乎都在战斗中化为废墟。最终,法军装甲部队损失70辆坦克,在德军地空火力双重打击之下完全溃败。德军装甲部队沿着公路一路追击。德军第19装甲军由坦克开路,后面跟着装甲运输车和卡车,一路浩浩荡荡向法国腹地挺进。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德军第19装甲军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克尔克地区。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每天推进80公里,几乎达到后勤燃料供给的极限。但德军向北部的推进,法军重新集结兵力的机会。希特勒担心,法军会在南方发动反击,截断向英吉利海峡前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后路。于是,希特勒绕开德军统帅部,亲自打电话给A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上将,命令他们停止进攻,让步兵师赶上来,加强侧翼的防御。
克莱斯特忠实的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对此不明就里的古德里安则大为光火,表示必须继续进攻。在与克莱斯特大吵一架之后,古德里安甚至不惜以辞职相威胁。最后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拿出一个变通做法——允许部队“侦察搜索”,实际是默许继续进攻。得到这一命令,A集团军群下辖7个装甲师几乎同时发起进攻。一些绝望的法军不再撤退,索性在营地外面竖起白旗,照常作息,任凭德军坦克从军营外开过。
(古德里安)
5月24日下午,古德里安距离敦克尔克只剩10英里。40万英法盟军被挤压在敦刻尔克附近长30公里、宽20公里的狭小三角地带中,危在旦夕。德军在准备最后的攻势了。然而克莱斯特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二战中下达的第一个愚蠢命令,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典型。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希特勒在更高层面上考虑的结果。无论如何,古德里安在闪击法国中的精彩表现基本到此为止了。参考文献:《希特勒战争密令》 [德]瓦尔特·胡巴奇 《坦克指挥官》 [德]古德里安《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亨利·米歇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