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跨年固定资产的税收应该如何扣除?
如果是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当想办法取得合法的发票入账。
二、如果是盘盈的固定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原来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以这些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出现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为理论基础的,该些资产如果出现盘盈,必定是企业自身“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或者说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或漏计该些资产等会计差错而形成的,所以,应当按照前期差错进行更正处理。旧准则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影响净利润,新准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未分配利润,使企业的报表更加透明,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
现在正值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很多财务人员都在问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
税会差异。会计们必须按照会计准则记账,但必须按照税法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
会计准则、税法规定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
当这种差异发生的时候,需要在申报企业所得税的时候进行纳税调整。
关于税会差异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头条文章《发票不是你想开就能开》。
每一个财务人员都应该牢牢记住:
会计准则(记账)、税法规定(报税),存在差异(调整)。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处理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
政策依据税法规定(财税【2018】54号文、国税总局公告2018年第46号):
“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这里“所称设备、器具,是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
很显然,这是税法规定,适用于计算企业所得税。
与此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并没有发生变化,依旧是“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第十四条)
因此,会计们在记账的时候依然要和以前一样老老实实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只有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才能按税法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错误的记账方式一、简单粗暴:固定资产直接费用化
例如:购入固定资产100万元,会计记账的时候直接 “借:管理费用100万,贷:银行存款100万”,这么记账又简单又方便,既不要分期折旧也不用纳税调整。
完美!大错特错!
如果固定资产就这么简单粗暴地直接费用化,那固定资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已经全部费用化,那么固定资产管理也就不需要存在了,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卡片,也全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这显然是违背了会计准则规定。
二、自作聪明:一次性全部折旧
例如:购入固定资产100万元
首先,借:固定资产100万,贷:银行存款100万
紧接着,借:管理费用 100万,贷:累计折旧 100万
看起来又简单又规范,既不要分期折旧也不用纳税调整。
但依然是错的。
会计记账必须遵循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规定“当月新增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并且也不存在“一次性计提“的折旧方法。
正确的处理方法1、会计记账(举例不考虑增值税)
(购入当月:2019年12月)
借:固定资产 120万
贷:银行存款 120万
(从次月,2020年1月起提折旧:残值为零,折旧年限5年)
借:管理费用 2万
贷:累积折旧 2万
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20年)
填写《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明细见下图:
至于会税差异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如何处理,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可以参考我最新一期的头条文章。
综上所述:依据会计准则记账、按照税法规定报税、税会差异做纳税调整。
切记绝不可将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混为一谈,任性解读,为企业埋下税务风险的祸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