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色帝国,清朝的雍正皇帝做过哪些昏庸残暴的事?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锐意改革,平定叛乱,政绩斐然,是“康乾盛世”之间重要承前启后阶段,甚至有评论雍正为清朝续命百年,可见雍正为政之成功。但雍正仍做过不少残忍狠毒的事。
一、大兴文字狱。雍正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现在看来均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之冤案,如汪景祺,做为年羹尧幕僚写了一本恭维主子的《西征随笔》,就被斩首示众,头骨在菜市口挂了10年;如吕留良,死都死了,就因为曾静收藏了他的书,就被开棺戮尸,儿子被杀,孙子流放,其师生被牵连的不计其数;如徐俊,那是康熙朝公安部长徐乾学的儿子,根红苗正的高干子弟,就因为写错一个字,就革职抄家,又发现写了“清风”“明月”的诗,被说成思念前朝,被杀;如查嗣庭,官至副部,因为出了个考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要砍雍正的头,于是本人枭首,15岁以上的儿子全部处斩,15岁以下流放,因此牵连的也不计其数。
二、逼死同胞兄弟。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事件,基本将康熙成年皇子牵扯进去,围绕皇权,兄弟间尔虞我诈,直至骨肉相残。所以雍正继位后,对兄弟也毫无兄友弟恭之情。雍正没有将在康熙年间就被圈禁的胤褆、胤礽放出,而是圈禁至死;胤祉在雍正一登基就被发配去守陵,后来只是因为在胤祥葬礼上看起来不那么伤心就被幽禁至死。而雍正死敌的“八爷党”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祯等更是被削爵、除籍、圈禁等。
三、不讲骨肉亲情。人常说“虎毒不食子”,但在雍正这是不存在的。雍正四年,因三子弘时“放纵不瑾”,被削除宗籍,令他做为允禩之子。允禩就是夺嫡之时与雍正斗得昏天暗地的八爷。此时,已被整的奄奄一息,雍正将弘时发配为八爷之子,那是要一起整死的节奏,一年之后就死了,年仅24岁。
因雍正所处时代、位置以及个人性格之原因,不可避免有为人为政失误之处,后人评价其刚毅明察、雄猜阴鸷、求治操切、刻薄寡恩,也不无道理。
为什么在清朝这么多皇帝里面?
我尝试着分析一下,在清代皇帝中,雍正的名声不是最好的,康熙才是(这是另一个话题)。
近来,雍正名声好,是由于《雍正王朝》小说、电视剧的推出,可谓歪打正着,从某种程度上还原了雍正勤政爱民的“本来面目”。
一、民间传闻,恶名远扬以前雍正的名声挺烂的,说他弑父、逼母、杀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刻薄寡恩、残忍多疑是对他的终极评价。
1、野史记载
(1)清末以来,反清思想的影响。
(2)知识分子的刻意抹黑。
(3)小说家言的戏说。豢养血滴子,将正大光明殿后的遗诏偷出,将“十”改成了“于”,篡夺皇位。
2、难以回避的问题
(1)九子夺嫡,雍正上位,让很多人猜测,他采取了什么不正当的手段。尤其是即位后一月多月内,太后暴崩。而且,雍正先后清除隆科多、年羹尧等党羽、亲信,天下人大惑不解,更有理由相信他得位不正,杀人灭口。
(2)打击政敌不择手段,就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予以“圈禁”,很多残害致死。允祀、允禟竟然“赐名”为“阿其那”“塞思黑”,把自己的兄弟当做猪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大兴文字狱,查嗣庭、曾静及其亲戚、弟子受到残酷的迫害。
3、心机深沉
他“希冀储位”,不过在结党经营的同时,韬光养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
二、令特权阶层——历史的书写者咬牙切齿1、得罪了官绅
(1)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
有功名的文人官员们也要向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当差纳粮。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社会,这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他们上缴与他们财富相称的税赋,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但是遭到了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对。
(2)摊丁入亩,减轻穷人负担,损害了官绅利益
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对穷人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却损害了富人的利益。
(3)整顿贪腐,查处亏空
成立了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会考府”,亏空官员一经查出,将其家产查封,家人监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其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赃官们的罪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往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如江宁织造曹家。
2、被官绅阶层抹黑
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件件利于底层民众,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官绅阶层。他们作为有知识的阶层,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在之后的野史和艺术作品中,雍正总之都是不得好死。而无知的百姓也不断传播着文人们制造的谎言,将雍正视为最大的暴君。
三、勤政爱民1、雍正皇帝在位仅13年,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雍正从不贪图享乐,不喜欢畋猎、出巡、女色,一天只睡4个小时。目前存世的雍正批阅的奏折、部本、通本就达到了30万件,上面有雍正留下的1000万字批注。
2、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贱民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职业,永远不得摆脱身份。雍正五年,皇帝指出:为了移风易俗,应该取消山西的乐户,浙江的惰民,徽州府的伴当,宁国府(安徽地名)的世仆的贱籍,使他们成为良民,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
雍正的勤政,使得大清帝国国力蒸蒸日上,国库存银6千余万两,人口大量增加,承上启下,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
四、死亡之谜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当晚就死掉了。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
历史学家们对清宫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极大。
雍正死后,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不仅驱赶道士,而且一直对张天师世系极不待见。
雍正痴迷炼丹,早在做皇子时,就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做了皇帝后,雍正对炼丹越发痴迷,在位13年,紫禁城内炼丹房里的丹炉火,就从来没有熄灭过。
服药炼丹,为求长生,却不幸殒命。
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后世严重误解背上千古骂名?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庞太师得会特有感触,宝宝心里苦呀。
先看看各种小说里庞太师的战绩吧;
1、跟杨家将作对,居然从老令公一直作对到杨文广,整整四代人
2、跟少年包青天作对.
3、跟成年包青天作对。
4、和八贤王作对。
4、是契丹的汉奸,就是想整死宋朝。
5、生了个女儿,淫乱后宫,还整了出狸猫换太子的闹剧。
这么说吧在宋朝的各类小说演义里,庞太师基本上就是最大的反派了。
而实际在历史上,庞太师非但不是奸臣,反而还是贤相。庞太师实际叫庞籍,没当过太师,也不是皇帝的老丈人,庞籍这人文武全才,不仅是进士出身,还当过枢密使,大概就是今天的国防部长。他和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是阵前交战多次,让李元昊是十分头疼,另外,庞籍还对狄青有知遇之恩,正是依靠他的提拔,狄青才成为了一代名将。
小说里,庞太师不仅把持朝政,还怂恿当贵妃的女儿后宫干政。实际上,庞籍是后宫干政最大的反对者。宋真宗的章献太后是个女强人,真宗死后,她就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后来章献太后死了,还特意留下旨意说,让她的妹妹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庞籍一听就不干了,带头上书,让太后还政给早已经长大成人的宋仁宗,迫于压力,章惠太后就让不了。可以说,是庞籍一手把宋仁宗扶上皇帝宝座的。
后来庞籍还干了件特牛的事儿,当时宰相的权利很大,宋仁宗又生性比较懦弱,所以庞籍就写了封万言书给皇帝,跟他说,你是皇帝,你得硬气起来了,同时他还给皇帝出了很多注意来限制宰相的权利,宋仁宗看了之后,很高兴,按照庞籍的点子一做,还真管用。
虽然庞籍很正直,但是他不太会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首先是废除垂帘听政,得罪了外戚,让皇帝硬气起来,又得罪了文官集团,所以当他退休回家后,他就被文官集团给污名化了,三教九流也编了很多段子消遣他,最终这些段子被写入通俗小说中流传下来,庞籍也就成了现在人心目中的反派形象。
李世民为什么要霸占弟媳?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雄主,在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和智谋韬略,在治理国家发展上更是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让唐朝成为享誉世界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一张不朽名片。
在唐太宗一生中,玄武门之变一直被后世所诟病,在这场争斗中他杀死自家兄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对至亲子侄进行斩草除根,种种行为无不暗示着皇权斗争的残酷性,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收入后宫,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毫无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功绩排名靠前的帝王,可以说唐朝就是在李世民手中逐步强大起来的,世界都记住了唐朝,李世民居功至伟,这点相信是不容置疑和诋毁的。
唐朝初期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不少人对李世民进行口诛笔伐,指责其不顾念兄弟手足之情,残忍射杀生死与共的哥哥和弟弟。
李世民在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后,毫不犹豫地重兵包围唐高祖李渊所在宫殿,经过一番虚情假意的托辞后,李渊将李世民确定为唐朝太子,并且很快完成皇权交接,李世民正式登基称帝,李渊也同时隐退幕后,做起太上皇。
几乎是在包围李渊宫殿的同时,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已经前往李建成的太子府和李元吉的齐王府,两位兄弟的所有儿子全部被杀死,这是为了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避免日后给李世民带来潜在麻烦和威胁。
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在此次浩劫中幸存下来,她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府中抚养着李元吉的女儿,照顾着失去顶梁柱的家庭。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唐太宗的一封诏书打破了杨氏战战兢兢的生活,因为李世民诏令杨氏入宫。
这对于杨氏来说无疑是耻辱的,自己是李元吉明媒正娶的妻子,丧夫守孝期间被皇帝收入后宫,但是从杨氏的角度来说,她也没有任何办法抵制这样的行为,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实在太低了,基本没有任何自主权,更何况,唐太宗将杨氏纳入后宫是得到娘家人欢呼赞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将杨氏收入后宫?首先要排除太宗觊觎杨氏美貌的说法。
唐太宗作为大唐的皇帝,自然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着天下百姓的生死命运,只要是太宗愿意选择,后宫人数想要多少都会有多少。
虽然史书中的确记载杨氏貌美,但是毕竟她已经嫁给李元吉数年,按照古代人的审美和结婚年龄来看,杨氏的姿色与年轻一代是没法相比较的,如果仅是以美貌来作为选择标准,相信杨氏并不是唐太宗的选择。
杨氏在进入唐太宗后宫之后只能算是普通的妃子,受到的待遇也是普通待遇。在《新唐书》中记载,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一度想要将杨氏立为皇后,但是魏征站出来反对,经过一番劝说之后,唐太宗回心转意,不再考虑将杨氏立为皇后。
关于这段记载并不可信,因为新唐书的成书时间距离唐太宗时代已经过去数百年,在当时的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立为皇后的记载,并且在魏征的劝谏记载中也没有这样的记录,此事很有可能是新唐书在成书时自行添加的,当时主要是要在宋朝建立女子忠烈的观念,与唐太宗时的史实有所出入。
在唐太宗驾崩后,杨氏连陪葬昭陵的资格都没有,由此足见在唐太宗的眼中,杨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妃子,并且在地位上还是比较低的。
因此,唐太宗觊觎杨氏美貌而将其纳入后宫的说法非常牵强,并不可信。
然后,唐太宗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巩固唐朝初期的统治。
杨氏背后拥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是唐国公,古代权势贵族之间的联姻基本都是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家族抗风险能力,提高家族势力,杨氏嫁给李元吉同样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显然,杨氏家族这次联姻是成功的,李渊在暗中筹划之后,抓住机会果断起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安城,占据主动权,对于唐朝日后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杨氏背后的娘家人来说,随着李渊身份的变化,凭借着李元吉的关系,杨氏家族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在唐朝的势力也必将进一步变大,这才是最关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并不关心杨氏的幸福与否。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但是很显然,唐太宗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帝宝座“得位不正”,他登基初期最主要的任务是稳定朝局,让天下臣民心甘情愿,其中最让唐太宗担心的还是世家大族的势力。
在隋朝时期,由同姓宗族或者地方集团联合而成的势力,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甚至能够影响朝廷的运行和离散。这些势力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彼此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就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
唐高祖李渊在起兵过程中就得到这些人很大的支持,当时是李渊主动寻求他们的援助,许诺给他们这些势力更多的权力,正是因此,李渊从晋阳进军长安过程中才如此顺利,其中有李渊提前团结贵族阶层的缘故。
唐太宗李世民接受的唐朝并不是国富民强,反而是千疮百孔,因为从隋朝末年开始就历经天下大乱,百姓的生产生活基本出于停滞状态,再加上多年的战争让百姓更加贫穷,此时的唐朝是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百姓穷困的时候,世家大族手中掌握的资源就更加重要,因此李世民在登基之后急需要稳定权势贵族,获得他们的支持。
由于杨氏是李元吉的妻子,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死李元吉,也就是说李世民已经和杨氏家族对立起来。当时的杨氏家族权贵也都战战兢兢,不知道唐太宗将会如何处理他们。
当唐太宗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的消息传来,对于杨氏娘家人来说,无疑是吃了定心丸,因为李世民已经清晰地传递出对待杨氏家族的态度,他们将会必须保持之前的荣耀和地位,所以对于唐太宗纳杨氏为妃这件事,众人都是支持的,是能够满足多方利益需求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唐太宗李世民用自己谋略才智为大唐的崛起奠定基础,要理解唐太宗的行为决定,应该将它放大到整个大唐帝国的层面去考量,这是李世民必定要有的胸怀和气度,也是后人理解唐太宗应该有的视野。
中国史上唯一的白人帝国是谁?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白种人帝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为何遭遇种族灭绝?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一统王朝和封建割据政权。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皇帝出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王者的荣耀背后,有多少普通大众的鲜血,这恐怕是很多人不愿提及的。
我国一直都是黄种人为主的国家,直到现在,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也只有一些少数民族是白种人。比如东北的俄罗斯族、西北的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都是白种人。
可是少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白种人建立的帝国,这就是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后赵。
五胡,是北方5个少数民族的统称,包含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是中国北方涌现的16个割据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燕、后燕、北燕、西燕、前凉、后凉等等。事实上,如果真的要统计,少数民族不只是5个,建立的割据政权也不只是16个。
十六国中最为强大的两个,一个是后赵,一个是前秦。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是最有希望实现全国性统一的。前秦政权因为东晋王朝的淝水之战灰飞烟灭,而后赵则是莫名其妙被灭族,这是非常蹊跷的一个现象。
据历史记载,建立后赵的羯族极有可能是白种人,原因有如下几点;
1,相貌上看,羯族人高鼻深目。
历史记载上看,羯族人有高鼻深目的特点,相貌上看着不像中原人,与匈奴鲜卑等草原民族又有很大区别。所以,羯族人被推测是来自于中亚的粟特人。
2,姓氏上看,羯族人有可能是石国人祖先。
后赵的国姓是"石",这个姓氏在中原王朝并不常见,而在粟特人中,却是大名鼎鼎的昭武九姓之一。《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活跃于南北朝到唐朝之间的粟特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是今天塔什干地区的一个小国,有可能是羯族人后代。
3,信仰上看,羯族人信仰胡天,有可能是拜火教。
史书上说羯族人信仰胡天,据推测可能是来自于中亚的拜火教。拜火教是后来波斯明教的祖宗,起源于中亚地区。
4,境遇上看,石勒有可能是粟特人出身。
粟特人在当时中国北方相当于吉普赛人和犹太人,最擅长两件事——流浪和经商。事实上,社会一旦发生动乱,流浪者和商人最容易被掠夺财物、沦为奴隶,而石勒及其族人,就曾经被贩卖为奴隶。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羯族人都极有可能是一个来自于中亚的白种人,而后赵,极有可能是一个白种人建立的帝国。
后赵怎么就被稀里糊涂灭掉了。
这是因为,后赵的发展模式没有兼容性。
后赵虽然短暂统一中国北方,但并没有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胸怀。石勒规定胡人为国人,而汉人被称为赵人,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这种政策,能够保障少数民族战士英勇作战维持特权,但是汉人毕竟人口基数大,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太容易翻车。
果不其然,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冉闵天纵英才,在石虎死后发动叛乱,建立了冉魏政权。冉魏利用当时严峻的胡汉矛盾,发布了杀胡令。不仅是羯族国人,就连长相和羯族人相近的人也全部被杀。
保守估计,仅当时冉魏国都襄国附近,就杀死了20多万羯族人,自此以后,羯族作为一个民族被种族灭绝。
羯族人用全族人的性命证明了西晋以来调和胡汉矛盾种族隔离政策不适用。后来的前秦氐族人、北魏鲜卑人,作为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中国再次实现大一统终于才算成功。
不过,我觉得说羯族人是唯一一个白种人帝国有些言过其实,毕竟,中国古代这几个皇帝,从相貌特征上与欧美人更加相似:
1,孙权。
三国演义说孙权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这样的相貌,简直就是欧洲人。
2,王世充。
史书记载王世充是氐族人,但是还有一些干脆说王世充其实是古罗马人。相貌上看,他也是高鼻深目的特点,在汉人为主体的中原,王世充很为自己的欧洲范感到自卑,因此比别人更加努力。
3,安禄山。
安禄山来自于昭武九姓中的康国人,和石勒一样都是粟特人。所以,如果石勒是白人,安禄山也就有可能是白人。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白人帝国。总的来说,只有石勒建立的后赵最符合白种人帝国的特征。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白种人帝国呢?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