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规避个人所得税,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都不交企业所得税吗?
在中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一种非公司企业形式。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它们不享受公司法人的身份,而是以个人或多个个人的名义进行经营。这种企业形式的税务政策与公司形式也有所不同。
个人独资首先,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纳税人。根据规定,纳税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依法取得所得的单位和个人。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都应该纳税。
纳税然而,相较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税负较轻。这是因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盈利不需要先交企业所得税再交个人所得税,而是只需交纳个人所得税。这是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一大税务优势。
根据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5%,其中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20%。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纳税比例为所得额的1%。然而,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其中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70%。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纳税比例为所得额的2.1%。
企业所得税另外,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也需要缴纳其他税费,如增值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些税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对企业产生额外的负担。
那么,为什么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税负较轻呢?一方面,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税负较轻是为了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相较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较低,手续较简便。因此,这种企业形式更适合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对于就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个体另一方面,税收政策的制定也考虑了这种企业形式的特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通常只有一两个股东或者所有人,企业所得主要归个人所有,因此在税收政策上强调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此外,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利润空间也较小,如果过高的征收企业所得税,可能会让这类企业难以生存。
个人独资企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税收优惠也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情况下,这种企业形式的税负可能会高于公司形式。
例如,在一些行业中,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可能需要按照公司形式缴纳企业所得税。此外,如果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收入较高,那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税负。
公司总之,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是免税企业,它们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税率较低。这种税收政策既符合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也考虑了这种企业形式的特点和经营风险。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相关税法的规定和适用情况,以免发生税务风险。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个人所得税有什么用?
个人所得税有三个作用:
1.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个税目前是7档累计税率,最低档为3%的税率,最高档为45%。
每个国家的收入也呈现的高收入者少,中低收入者多的特征。
那么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率,就可以让每个人税后领到手的工资更加接近。
我们举例:一个人税前工资每月10000元,当月扣除起征点5000元,扣除五险一金2000元和专项附加扣除2000元后,每月应纳税额为1000元,应缴个税1000X3%=300元。
每月到手工资=10000-2000-300=7700元。
另一人每月工资15000元,月扣除起征点5000元,扣除五险一金3000元和专项附加扣除2000元后,每月应纳税额为5000元,应缴个税5000X10%-2520=2480元。
每月到手工资=15000-3000-2480=9520元。
这两人的工资差距并不是15000-10000=5000元,而是9520-7700=1820元,这就达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以上案例仅是简易计算,目前个税的计算方式是采用按年累计计税,而非上面的这种按月计算)
2.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个人所得税在我们的发展时间还不长,直到2018年才将个税调整至5000元的起征点,“专项附加扣除”也是2019年才开始执行的。
在“专项附加扣除”上线前,个人所得税基本只有公司财务知道如何扣除和缴纳,职工基本不参与纳税的计算与缴纳。
而从2019年开始的这三年时间里,在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的情况下,职工个人都需要填写上报5项附加扣除(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从而参与了个税的扣除流程,强化了纳税意识,逐渐让大家都了解和熟悉这个税种。
在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的整个税收占比是最高的,未来我们国家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但目前个税的在整个税收占比为第6位。
3.扩大聚财渠道,增加财政收入。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为税收、国有资产产生的收入、国债收入、事业性收费,发行货币等,而税收是所有收入中,占比最高也最为重要的一项。
目前我们有18个税种,最主要的收入为商品税(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未来财产税(房产税)的占比也将提高。
结论以上是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哦,不知道是否讲清楚了,欢迎留言讨论。
企业针对个人所得税如何规避?
1、将工资发放尽量安排在允许税前扣除额从下。
2、提高职工福利水平降低名义收入。
3、可采取推迟或提前的方法,将各月工资收入大致拉平。
4、纳税人通过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分期领取劳动报酬。其中:提高职工福利水平,降低名义收入的方法主要有。
5、企业提供住所是个人所得税合理避税的有效方法。
6、企业提供假期旅游津贴。
7、购买保险公司的理财险。
8、部分计入工资单其余工资采取用发票报销的方式。
9、多向税务部门争取福利金比例多走福利。
10、以实物形式发放。
11、多缴公积金(但是同样企业也面临多缴)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不足一年如何扣除?
对于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如果子女未满一年,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扣除:
1. 按照实际支出比例扣除:对于子女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发生的教育费用支出,可以按照实际支出占当年全年教育费用支出的比例进行扣除。例如,子女所在学校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为5万元,但子女只在该学校就读了8个月,实际支出为3.33万元,则可以按照3.33万元/5万元=66.6%的比例扣除。
2. 最高限额按比例折算:对于子女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发生的教育费用支出,也可以按照本年度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最高限额按比例进行折算。例如,本年度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最高限额为15000元,子女只在该学校就读了8个月,按比例折算后可扣除金额为15000元×8/12=10000元。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都需要提供相关的支出凭证和证明文件,如缴费收据、学校发放的学费收据等。同时,在进行扣除时也需要注意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操作,避免出现错误和风险。
个人所得税上查的工资跟实际不一样?
因为“个人所得税APP”上面显示的本身就是税前工资,包含了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而纳税人实际到手的工资是税后工资,所以个人所得税APP上查的工资比实际工资高,这是正常情况。
但是如果高太多,就有可能存在一些异常的原因了,需要自己去核实。总结起来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被就业、被任职”;把自己实际工资算错了,少算了很多;工作单位虚报员工工资,把员工的工资多申报了。
申报工资远高于实际到手工资可能存在的原因。个人所得税APP上线之后,工薪阶层查询自己的实际申报收入变得非常简单。而在以前,就是两眼一摸黑,根本不掌握实际情况。
所以自从这个APP上线之后,很多网友就发现自己收入莫名其妙“多了起来”,那实际上自己并没有拿到这笔收入。全国各地税务机关收到相关的申诉也很多。
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人信息外泄导致“被任职”。
据人民日报报道,河南某大学数千名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所得税APP上有陌生公司的任职记录。而这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实际参加工作,很有可能就是学生的信息被企业冒用。企业把掌握的这些大学生信息作为员工工资序列成本费用达到偷税的目的。
假如不是个人所得税APP的出现,纳税人有了查询自己收入信息的便捷渠道,恐怕大部分人“被任职了”都不知情。
据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很多学生的高校组织大学生集体参加实习,任职单位因此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通过个税扣缴客户端申报虚假的员工工资,虚列工资成本。
第二,纳税人自己实际上取得了工资以外的收入,但是理解错误,没有准确计算。
现在越来越流行斜杠青年,意思就是在本职工作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身份,也就有一些相应的兼职收入。取得的兼职收入,一般按照劳务报酬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支付单位在支付劳务报酬所得时,都要履行代扣代缴个税的义务,因此在个人所得税APP上也就有了申报纳税的记录。
新个税法实施之后,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要与工资薪金所得合并,作为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APP上显示的就是这4项综合所得的总额。
有些纳税人理解不够准确,以为APP上面显示的仅仅是工资薪金收入,其实也包含了其他三项收入,所以有可能会远高于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
第三,本人的任职单位多申报员工的工资薪金收入。
出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申报员工的收入明显高于实际的工资水平。有可能是申报错误,也有可能是刻意为之。
因为多申报的收入,扣缴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员工个人承担的,与企业无关;另外一方面工资收入申报的越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成本就越多,对企业来讲是有好处,又不用承担成本风险的事情,所以当然有动机去做。
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对纳税人来讲有点啼笑皆非,无缘无故成了高收入人群。
首先,要做的是核实自己实际发到手的工资到底有多少。不要多算不要少算,要把兼职取得的收入也计算在内。
其次,要以自己的任职单位财务人员核对情况。是否是企业财务人员申报错误。如果确实因为申报错误造成多缴个税的,可以申请退税。
第三,如果遇到陌生企业申报记录,可以向自己工作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诉。
有些时候会碰到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公司,给自己申报了个人所得税,很有可能就存在个人信息外泄的情况。那是自己是没有能力核实的,只有向自己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诉,由税务机关来进行处理。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个人所得税 App上有相应的操作界面,实现一键申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