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使用什么测试?
内部控制审计使用符合性控制和实质性控制结合。
首先是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进行的测试。内部控制初评后再进行实质性测试。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为取得直接证据而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
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最严格的内部控制也有其本身的固有限制。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且一般仅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另一方面各种人为因素及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可能削弱内部控制或使其失效。 符合性测试只能证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和得到一贯遵循,而不能获得会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的证据。 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可能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但当符合性测试的成本高于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成本时,注册会计师必须选择直接执行实质性测试。
审计实施阶段包括哪些主要工作内容?
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审计组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的评审结果,重新审查原拟定审计方案的可行性。第二是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项目审计工作的中心环节。简单地来说审计实施阶段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审计实施阶段中实施风险评估是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当然风险评估中包含内部控制,由此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①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风险应对。审计实施阶段风险评估后,接下来就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作出对应合理的风险应对。审计实施阶段针对识别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设计与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流程中重要的内容。审计流程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三个阶段,是审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内容十分重要。
简述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和联系?
一、
简述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测试的具体对象和目的不同。符合性测试的具体对象是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其目的是揭示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实质性测试的对象是依靠这些制度产生的数据,其目的是评价这些数据的公允性。
2、测试的依据和时间不同。符合性测试主要以建立内部控制的原则为依据,实质性测试的依据是公认会计原则。
3、测试方法不同。符合性测试用属性抽样,实质性测试用变量抽样。
二、区别:
1、控制测试的内容为内部控制,是定性评价;实质性程序的内容为账户金额,是定量评价。
2、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的目的是评价账户金额正确性,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依据。联系: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的联系体现在:控制测试为实质性程序打基础,控制测试的结果为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提供依据;实质性程序是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质性程序的程度取决于控制测试的结果。控制测试的考虑因素: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通常考虑下列因素:1、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被审计单位执行控制的频率。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2、在所审计期间,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不同。在该时间长度内发生的控制活动次数也不同。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拟信赖控制的时间长度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拟信赖期间越长,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实质性程序的考虑因素:1、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越薄弱,注册会计师越不宜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2、实施审计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的可获得性。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可能难以获取(如系统变动导致某类交易记录难以获取),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3、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如果针对某项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就包括获取该认定的期中审计证据(从而与期末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符合性测量的概念?
是指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即效果好坏) 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了解内部控制后,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控制执行符合性测试,并且只有当信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时,符合性测试才是必要和经济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