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在上海这边帮朋友公司搞税收筹划那点事儿,纯粹是自己的实践记录,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就是分享下过程。
起因是啥?
主要是我一个朋友,在上海开了家搞技术的公司,干了好几年,业务看着挺红火,每年年底算账,利润看着不错,但交税的时候就头大。为啥?很多支出,尤其是给一些个人技术专家或者小团队的费用,人家给不了正规发票。这下好了,账面上利润虚高,企业所得税压力山大,再加上增值税啥的,老板愁得呀,整天唉声叹气,说辛辛苦苦赚的钱,一大半都交税了,现金流也紧张。
我是怎么开始折腾的?
看着朋友那愁眉苦脸的样子,我也跟着着急。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想着总得有合规的法子减轻点负担。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就在网上瞎看,各种信息满天飞,什么返税洼地,什么核定征收,看得我云里雾里的,感觉水深得很。
后来我就觉得,不能光听网上吹,得找点实际的路子。我先是把朋友公司的业务模式、收入构成、成本费用这些东西,仔仔细细捋了一遍。关键就是要搞清楚,哪些钱是确定能拿到票的,哪些是老大难。
我就开始打听上海这边各个区的政策。上海这地方,政策更新快,不同区、不同园区可能还有点差异。我跑了几个据说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园区,找了招商的人聊,也咨询了几个做企业服务的朋友。
对比了好几个方案,比如:
- 是不是可以把部分业务拆分出来?
- 能不能合理利用小微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虽然他们已经是高新了,但有些边缘业务不一定能完全覆盖)
- 利用上海一些特定区域对服务型企业(比如咨询、设计、技术服务)的财政扶持政策,成立一个个体户或者个人独资企业来承接部分业务。
感觉下来,第三种方式好像更适合朋友公司那种情况,就是那些没法拿发票的成本,可以通过成立一个服务型的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在有政策的园区(比如崇明、奉贤、临港这些地方,当时了解到的),用业务分包的形式,把这部分业务给接过来。这样操作,个人独资企业那边可以申请核定征收(现在核定越来越严了,得看具体情况和当时的政策),整体税负能降下来不少。
具体操作过程
决定了大方向,就开始动手干了。
第一步,选地方。 这个很重要,得找个政策稳定、执行靠谱的园区。我当时是托人介绍,找了个园区的招商负责人,反复确认了政策细节、办理流程、还有后续的服务。这点得特别小心,别被不正规的中介忽悠了。
第二步,注册。 选好地址(一般是园区提供的虚拟注册地址),就开始准备材料,注册个人独资企业。什么身份证、申请表,一套流程下来,得跑几趟工商和税务。虽然现在很多能网上办,但有些环节还是得本人或者授权人去现场确认。这个过程有点繁琐,得耐心点。
第三步,银行开户和税务登记。 公司注册下来,就得去银行开对公账户,然后去税务局报到,核定税种。特别是申请核定征收,得跟税务那边沟通确保符合条件,材料齐全。
第四步,签合同,走业务。 新公司成立好了,就得跟原来的公司签服务合同或者业务分包合同。重点来了,这个业务必须是真实的,合同、发票、资金流水要三流一致,经得起查。不能搞虚开发票那套,那是红线,碰不得。
第五步,按时申报纳税。 新公司也得按规定记账(虽然个独可以不设账,但业务流水得清楚)、报税。每个月或者季度按时申报,把税交了。这块儿当时是委托给一个靠谱的代账公司处理的,省心一点。
结果和体会
整个流程搞下来,大概花了一两个月。效果嘛确实有。朋友公司的整体税负降了一截,虽然没网上吹的那么夸张,但实实在在省了不少钱,老板的眉头也舒展多了。
通过这回实践,我的体会主要有几点:
- 合规是前提: 税收筹划不是偷税漏税,一定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有的业务、合同、发票都得真实、合法、有效。这是底线,不然风险太大。
- 没有万能药: 每个公司情况不一样,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得根据自己的业务模式、成本结构来具体分析,量身定制方案。
- 政策会变: 税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各种优惠政策和核定征收,说不定哪天就调整了。得持续关注,及时调整策略。
- 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 自己研究是必须的,但具体操作层面,最好还是咨询下税务师或者靠谱的顾问,避免踩坑。自己心里也要有数,不能完全甩手不管。
这回在上海搞税收筹划的经历,虽然过程有点折腾,但结果还算满意。关键是把事情研究透了,按规矩办事,心里就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