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来唠唠我自个儿琢磨“比较分析法”这玩意儿是咋回事的经历。
最开始听到“比较分析法”这词儿,老实说,我头都大了。听着就特专业,特高深,对?什么“实际数和基数对比”,“揭示差异和趋势”,感觉都是写报告、搞研究的人才用的。我一个干活儿的,哪懂那么多弯弯绕绕。
后来有一次,具体啥事儿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年底要报个老板让写写我们部门这一年的成果。光说“干得不错”肯定不行,得有理有据。当时我抓耳挠腮,不知道咋写才能显得我们真干了活儿,还干得挺
我就寻思,怎么才算是不是得跟以前比比?或者跟别人比比?脑子里就蹦出这个念头。对,就是比!
于是我就开始动手了。我先把我们部门今年完成的几个主要指标,比如任务完成量、成本控制情况什么的,都找出来。然后?光有今年的数还不行,得有个参照。我就想,最直接的,就是跟去年比。我就吭哧吭哧去翻去年的老档案,把去年的数也扒拉出来了。
我的实践步骤大概是这样的:
- 第一步: 确定要比不能瞎比,得找那些能说明问题的关键东西,就是我刚才说的任务量、成本这些。
- 第二步: 找参照物。我当时就选了去年的数据,这是最容易找到也最有说服力的。有时候,要是知道别的部门或者同行的数据,也能拿来比,不过那玩意儿不好弄。
- 第三步: 把数据摆一起。我弄了个简单的表格,左边是今年的数,右边是去年的数,一项一项对着。
- 第四步: 计算差异。光摆在那儿还不行,得算算具体好多少,或者差多少。我就直接用今年的数减去年的数,算出个差值。还算了算增长率啥的,就是增加了百分之多少,或者减少了百分之多少。这样一看就特别清楚。
- 第五步: 分析原因为啥有这差异。这步挺关键的。 不能光说数字变了,还得说说为啥变。比如,任务量多了,是不是因为我们改进了方法?成本降了,是不是因为找到了更便宜的供应商?还是说,只是因为去年基数太低了?都得琢磨琢磨,把可能的原因写上去。
就这么一步步搞下来,弄出来的东西,我自己一看,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儿!今年的成绩、进步、甚至一些不足的地方,都清清楚楚的。拿着这个去跟老板汇报,心里也有底气多了。
搞完这一次,我才反应过来,嗨,这不就是人家说的“比较分析法”嘛 说白了,就是找个参照物,跟你要看的东西放一起比一比,看看一样不一样,差多少,再想想为啥会这样。
后来我就习惯了,做啥事儿都下意识地想去比一比。跟上个月比,跟季度目标比,跟去年的自己比。这么一比,很多事情就好理解多了,也能更快发现问题在哪儿。真挺实用的,一点也不玄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