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花钱大手大脚,月底一看钱包瘪了,钱去哪了都搞不清楚,挺头疼的。试过拿个小本本记,写了两天就烦了,记得乱七八糟,回头想统计一下,简直是灾难,根本算不明白。
后来我就琢磨,得想个法子管管自己乱花钱的毛病。正好那段时间在家捣鼓电脑,就想着,不然用电脑里的表格软件试试看?感觉那个应该比手写强点,至少加加减减方便。
开始动手做表格
说干就干,我就打开了那个常用的表格软件(就是大家电脑里一般都有的那个)。新建了一个空白的表格。
最开始嘛没想那么复杂,脑子里就几个最基本的东西:
- 日期:哪天花的钱,这个必须有。
- 花销项目:买了或者干啥花了钱,得记上。
- 金额:具体花了多少钱。
我就在第一行,分别把这几个标题打上去了。想着,这样总该清楚了。
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改进
然后就开始实践了。每天花了钱,就打开这个表格往里填。比如今天买菜花了50,明天加油花了200,后天跟朋友吃饭花了150,一条一条录进去。
记了大概一个星期,我发现光这么记,还是有点乱。月底一看,一长串的记录,是知道总共花了多少钱,但具体花在哪些方面,还是不够直观。比如,我想知道这个月吃饭到底吃了多少,还得一条条去筛选,太麻烦了。
我又琢磨着改进了一下。我在“花销项目”后面加了一列:支出类别。
这一步我觉得挺关键的。我就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大概分了几个大类:
- 餐饮伙食:买菜、水果、零食、下馆子都算这里。
- 交通出行:公交地铁、打车、油费、停车费。
- 住房费用:房租或者房贷、水电煤气、网费、物业费。
- 购物消费:衣服鞋子、日用品、电子产品啥的。
- 人情往来:红包、请客、送礼。
- 医疗健康:看病买药。
- 学习提升:买书、报课程。
- 休闲娱乐:看电影、旅游、健身份。
注意,这个分类完全是按我自己想法来的,你怎么方便怎么分,没固定标准。分好类之后,每次记账,除了记项目和金额,还要选一下对应的类别。
坚持记录与效果
这样一来,表格就稍微复杂了一点点,但条理清晰多了。我就坚持每天或者每隔一两天,把开销都录进去。有时候是攒一堆小票对着录,有时候是晚上睡觉前回想一下用手机备忘录记下,第二天再录到电脑表格里。
贵在坚持,中间也有几天犯懒忘记了,后面就得赶紧补上,不然时间长了真想不起来。
到了月底,或者有空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表格打开。用软件自带的那个“求和”功能,或者稍微高级点的“数据透视表”(这个我也是后来摸索会的,不难),一下子就能看到这个月总共花了多少,每个类别分别花了多少。
比如一看,“餐饮伙食”占了大头,那下个月是不是可以少下几次馆子?“购物消费”太高了,是不是有些东西没必要买?这样心里就有数了。
我的最终成果和感受
现在我的表格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日期 花销项目 支出类别 金额。有时候还会加一列“备注”,简单写几句说明,比如人情是给谁的,购物具体买了啥牌子等等。
我没搞那些特别复杂的函数和图表,虽然软件都能做,但我觉得太花哨了没必要,反而增加记录的负担。对我来说,最核心的就是把每一笔支出都记下来,并且做好分类。
就这么个简单的表格,坚持记了一段时间后,确实感觉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清晰了很多。不再是“月光族”了,也知道钱主要花在哪儿,哪些地方可以省一省。
整个过程就是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然后调整改进,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简单实用的记账方法。这表格没啥技术含量,就是个笨办法,但对我自己挺管用的。分享出来,给同样想记账又不知道怎么开始的朋友一个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