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捣鼓“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这俩东西的经历。刚开始接触这些概念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感觉挺玄乎的。
我记得那会儿,大概是在分析一个项目的盈利前景。当时手里拿着一堆报表,销售额、成本、利润啥的。看着数字起起伏伏,老板就问,为啥有时候销售额涨一点点,利润就能窜上去一大截?有时候掉一点,利润就跌得不成样子?我当时就有点懵,感觉就是成本费用影响的呗,但具体说不出个道道来。
后来没办法,硬着头皮去翻资料,看书。就看到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这两个词。一开始看定义,“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对销售额变动率的比率”……看得我脑壳疼。啥变动率比率的,太绕了。
摸索经营杠杆
我就琢磨,这“经营杠杆”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后来我找了个简单的例子自己算。假设我开了个小面馆:
- 固定成本:房租、大师傅的固定工资,这些不管我卖多少碗面,都得掏钱。
- 变动成本:面粉、浇头、水电煤气(部分),这些卖得多用得多,卖得少用得少。
我发现,如果我的固定成本占比很高,比如房租特别贵,那我就得多卖很多碗面才能刚刚够本。一旦过了这个点,每多卖一碗面,刨掉变动成本后,剩下的利润就特别可观,因为大头的固定成本已经被覆盖掉了。这时候如果销量增加10%,利润可能增加30%、40%甚至更多。这就是所谓的“经营杠杆”在起作用了,它把销量的变化给放大了,体现在利润上。
反过来,要是销量稍微一跌,因为固定成本这块大石头还压在那儿,利润就会跌得更惨。高经营杠杆,就是风险和收益都被放大了。
搞懂财务杠杆
搞明白了经营杠杆,接着就是“财务杠杆”。这个相对好理解一点。它主要是跟借钱有关系。
还是那个面馆,如果我开店的钱,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找银行借的,那我就得付利息。这个利息,跟我的房租、固定工资一样,也是个相对固定的支出(假设利率不变)。不管我面馆生意好坏,每个月都得还银行利息。
那么,在我算出刨掉所有经营成本(包括固定和变动的)之后的那个“经营利润”(差不多就是息税前利润那个意思)之后,还得再扣掉给银行的利息,剩下的才是真正可能分到我自己手里的钱(税前)。
如果我借了很多钱,利息支出就很高。那经营利润稍微有点波动,扣掉利息后,剩下的净利润波动就会更大。比如经营利润涨了20%,可能扣掉固定的利息后,净利润能涨50%。这就是“财务杠杆”的作用,它把经营利润的变动,进一步放大到了净利润上。
坏处也一样。经营利润要是跌了,因为利息是刚性要付的,净利润会跌得更狠,甚至可能直接亏损。
结合起来看
后来我就明白了,这两个杠杆,一个是跟公司怎么“花钱”运营有关(固定经营成本),一个是跟公司怎么“找钱”有关(固定融资成本,主要是利息)。
实践中我是这么做的:
- 扒拉财务报表:先把利润表找出来,看清楚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经营成本、利息支出这些项。
- 估算和计算:大概区分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变动成本。然后算一下,如果销售额变动一下(比如增加或减少10%),那个“经营利润”会变动多少?算个比率,这就是经营杠杆的大致感觉。
- 再算一层:接着看,如果这个“经营利润”变动一下(比如增加或减少10%),扣除利息后的净利润会变动多少?再算个比率,这就是财务杠杆的大致感觉。
- 风险评估:把这两个放一起看。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杠杆很高(比如重资产行业,固定投入大),财务杠杆也很高(借了很多债),那这家公司就像踩在跷跷板的两端,市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的最终利润就会大起大落,风险就非常大。反之,如果两个杠杆都低,那公司可能盈利能力爆发性不强,但胜在稳健。
现在我看一家公司,除了看它赚不赚钱,还会习惯性地去分析它的这两个杠杆。这能帮我判断这家公司的风险有多大,盈利弹性有多不是说杠杆高就不关键是得和你对这家公司未来销售的判断结合起来。要是你觉得它未来销售会猛增,那高杠杆的公司反而能带来超额收益。要是觉得前景不明或者可能下滑,那还是离高杠杆的公司远点
就是自己动手算了、对比了之后,才算真正把这两个“杠杆”给琢磨透了点。不再是死记硬背概念,而是能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和判断了。这点实践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