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到年底了,一堆活儿里头,算计提这一年的所得税费用这事儿,每年都得来这么一回。躲不过那就捋捋我是咋弄的。
第一步:扒拉利润
这事儿开头,总得先把家底翻出来看看。我,就先把我这一年的账本,主要是那个利润表,给捞出来。得知道咱这一年忙活下来,账面上到底赚了多少钱,亏了多少钱。这就是个起点,没这个数,后面都白搭。
第二步:调整调整,跟税法对对表
账上的利润,跟税务局认的那个“该交税的利润”往往不是一回事。这里头就有门道了。我得一项项对着税法的规定来调整。比如说:
- 招待费超标的部分,得从利润里头加回来(因为这部分不能税前扣)。
- 有些罚款,账上是费用,但税法不认,也得加回来。
- 可能有些固定资产,会计上折旧的方法和年限,跟税法不一样,这差额也得调。
- 还有可能收到一些免税的收入,比如国债利息啥的,账上有利润,但税法让免,那就得减掉。
这一步最烦人,得细心,一项项过,不然算出来的“该交税的利润”就不准了。弄完了,就得出一个调整后的数,这个数才是计算交多少税的基础。
第三步:套税率,算总账
有了那个调整后的“该交税的利润”,接下来就好办点了。看咱们公司适用哪个税率,一般企业就是那个25%嘛(小微企业可能有优惠,具体看政策)。
公式很简单:该交税的利润 × 税率 = 全年总共该交的所得税。
这个数算出来,心里大概就有谱了,知道这一年大概要贡献多少给国家。
第四步:别忘了预缴过的
多数时候,咱们不是等到年底才一次性交税的。平时按季度或者按月,税务局都会让预缴一部分。我得把我这一年里头已经交过的所得税,都给找出来,加一块儿。
然后,用上一步算出来的全年总共该交的所得税,减去已经预缴过的税款。
结果如果是正数,说明年底还得补交这么多税。如果是负数(虽然少见,但万一),那就是预缴多了,理论上可以退税或者抵后面年度的。
第五步:做分录,记到账上
一步,就是把这笔“计提”操作,正儿八经地记到账本里去。这才能体现在咱们的财务报表上。
我通常是这么做的(科目名字可能各家叫法有点小差别,但意思一样):
借:所得税费用 (就是第三步算出来的那个全年总共该交的税额)
贷:应交税费 - 应交所得税 (也是那个总额)
如果之前预缴过税款,那实际支付或者补交的时候,账务处理会把预缴的冲掉,3“应交税费 - 应交所得税”这个科目余额就对应了你最终是该补交还是有留抵。
这一笔分录做完,本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就算正式确认到账上了,利润表里的净利润才算完整。
对,有时候还会涉及到那个什么“递延所得税”的东西,就是因为会计和税法差异有些是暂时的,以后会转回来,搞得账上还得调来调去。那个更复杂点,今天主要就说计提当期这个事儿。反正每年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把该算的算了,该记的记了,这事儿就算暂时告一段落。虽然繁琐,但必须得弄明白、弄清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