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银行信用证这摊子事儿。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感觉特别高大上,又有点摸不着头脑。主要是之前做生意嘛要么是熟人,要么是小打小闹,打款都挺直接的。后来摊子铺大了点,开始跟一些不那么熟,尤其是国外的客户打交道,这收款就成了个不大不小的心病。
对方倒也不是说没信誉,就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万一货发出去了,钱回不来,那不就傻眼了?后来有人就建议,说可以用信用证试试,说是银行在中间做担保,稳当。
第一次办信用证的经历
我记得第一次是作为收款方,也就是人家说的“受益人”。当时国外那买家说要开信用证,我们就等着。没过几天,我们这边的银行通知说,有份信用证到了。我赶紧跑去银行看。
嚯,那家伙,好几页纸,全是英文,条条款款写得密密麻麻。银行的人倒是挺耐心,跟我解释,大概意思就是,只要我按照信用证上写的要求,把货发了,再把需要的单据,比如提单、发票、装箱单什么的,在规定时间内交给银行,银行审核没问题,就能保证把钱给我。
听起来是挺美的,感觉像是上了个保险。但实际操作起来,才知道里面的坑也不少。
- 单据要求特别严: 那信用证上对单据的要求,真是细到了标点符号。比如公司名字、地址,一个字母都不能错。货物的描述,数量,金额,必须跟信用证上写的一模一样。
- 时间卡得死: 什么交单期、装运期,都规定好了,错过一天都不行。那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都跟着紧张,天天盯着日历,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为了准备那堆单据,我们是反复核对。发票做了改,改了再核对。提单上的信息跟货代那边也是确认了好多遍。就怕出一点“不符点”,到时候银行那边挑刺儿,说单据不合格,拒付,那就麻烦了。
后来自己也开过信用证
后来做进口,轮到我给国外的供应商开信用证了。这下角色互换,我成了“开证申请人”。流程也得走一遍:
第一步,找银行。 先得跟咱自己的银行沟通说明要开信用证。银行肯定得先看看咱公司的底子,比如经营状况怎么样,有没有钱付。说白了,就是怕咱到时候赖账,银行垫了钱收不回来。这审核还挺严格的,得交不少材料。
第二步,填申请表。 这玩意儿也得仔细。要把跟卖家商量好的所有条款,比如货物品名、数量、价格、交货期、需要对方提供什么单据,都清清楚楚写上去。这里面学问也大,有些卖家可能会要求一些模棱两可的“软条款”,得特别小心,不然可能掉坑里。
第三步,交押金或冻结额度。 银行也不是白给你担保的,要么你交一部分押金,要么银行冻结你账户里相应的资金额度。反正,得让银行觉得这笔钱有保障。
第四步,银行开证。 银行审核通过,就会把信用证开出去,通过他们的国外分行或者合作银行,通知给那个卖家。
然后就是等着卖家发货、交单据。等单据到了我们银行,银行会通知我们去看看单据有没有问题。如果没问题,我们就得同意付款或者承兑(如果是远期信用证的话)。这时候,就轮到我们仔细检查单据了,看看是不是跟信用证要求的一样,货是不是按合同来的。
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信用证不是万能保险柜。 虽然说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要硬,但也不是百分百没风险。
- 担心单据不符: 作为收款方,最怕的就是交的单据有瑕疵,被拒付。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比如打字错误,日期不对,都可能成为对方银行拒付的理由。
- 担心遇到假信用证或不良银行: 虽然少见,但听说过有骗子用假信用证,或者开证的银行本身信誉不到时候也可能收不到钱。
- 担心货物质量: 信用证主要看单据,单据没问题银行就得付钱。但万一卖家发的货不对板,或者质量有问题,光凭单据是看不出来的。等你拿到货发现问题,钱可能已经付出去了,追索起来很麻烦。
- 手续费和时间成本: 办信用证,银行是要收手续费的,而且整个流程下来,沟通、审核、等待,时间成本也不低。
信用证这东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际贸易中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尤其对于大额交易或者跟新客户做生意,算是个比较稳妥的方式。但它绝对不是签个字就完事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很多,每个环节都得盯紧了,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出问题。对我来说,每次用信用证,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从头跟到尾,直到钱货两清,心里那块石头才能真正落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