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老板找到我,说公司得搞个《企业内部控制手册》,觉得我经验足,这活儿就交给我牵头了。一开始我有点懵,虽然知道内控这东西挺重要,但真要自己从头搞一套手册出来,还是有点头大。
第一步:先搞清楚这玩意儿到底是要干嘛用。
我先没急着动手写,而是花了点时间琢磨。这手册,说白了,不就是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事儿,特别是跟钱、跟物、跟人有关的事儿,该怎么做、谁来做、做到哪一步、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些规矩给写明白嘛目的就是让大家做事儿有个章法,别瞎搞,减少出错和钻空子的机会,保护公司财产安全,也让老板心里能踏实点。我就想着,得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弄。
第二步:收集资料,摸清家底。
光靠想不行,得知道咱们公司现在具体是怎么运作的。我就开始“扫楼”了。财务部、人事部、采购部、销售部、库房、IT部……基本上有点实权的部门,我都去串了个门。当然不是瞎聊,我是带着问题的。
- 钱是怎么收,怎么付的?谁批?谁操作?谁核对?
- 东西是怎么买回来的?谁申请?谁找供应商?谁验货?谁付款?
- 人是怎么招进来,怎么发工资,怎么考核,怎么离职的?
- 合同是怎么签的?谁起草?谁审核?谁盖章?
- 电脑、服务器这些资产,谁在管?权限怎么分?
这个过程真是挺磨人的。得跟不同的人反复沟通,有时候同一个流程,问两个人说法还不一样,我就得再去找他们主管确认。还得看他们现在正在用的各种表格、流程图啥的,把这些零散的东西都收集起来。
第三步:搭框架,开始动笔写。
收集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搭手册的架子。想着得有个总体的说明,就弄了个类似“总则”的东西,简单说说为啥要搞这个手册,适用哪些人哪些事儿,以后怎么更新维护之类的。这个部分相对好写点,就是把之前的想法整理一下。
开始梳理具体业务流程
然后就是重头戏了,把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按照我之前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一条条写清楚。我没用太多专业的词儿,就力求大白话,让不是干这行的人也能看明白。
比如采购流程:
- 谁需要买东西,得先填个申请单。
- 部门领导得签字同意。
- 采购部根据申请单去找供应商,比价。
- 定了供应商,签合同(如果金额大)。
- 货到了,库房或者使用部门得验货,确认没问题再签字。
- 财务部收到发票、入库单、合同这些东西,核对无误了再付款。
我就按照类似这样的步骤,把花钱的、管人的、管东西的、签合同的等等主要流程,都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一遍。特别强调了关键的控制点,比如“申请人和审批人不能是同一个人”、“付款前必须核对单据齐全”这种。
第四步:反复修改,征求意见。
初稿写出来厚厚一沓,我自己先通读了几遍,觉得逻辑顺不顺,有没有漏掉啥关键环节。然后就打印出来,分发给之前我去调研过的那些部门负责人看。让他们看看,我写的是不是他们实际操作的那样,有没有不合理或者执行不了的地方。
果不其然,反馈意见一大堆。有的说流程太繁琐了,影响效率;有的说某个环节的责任人写得不对;还有的补充了一些我之前没了解到的细节。我又开了一轮会,跟大家一起讨论,哪些意见是对的,得改;哪些是部门本位主义,得坚持原则。这个过程又是几轮拉锯和修改。
第五步:定稿、发布和宣贯。
改了好几版,总算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我就整理了最终稿,提交给老板审批。老板看了看,觉得框架清晰,内容也比较全,就签字同意了。
一步,就是把这份手册正式发布出去。光发个文件还不行,还得组织个简单的培训或者说明会,告诉大家有这么个东西了,以后做事儿得按这个来,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人,得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
收尾感想:
整个过程下来,真是挺折腾人的,费时费力。但回头看看,搞出这么一套东西,确实让公司很多事情的流程规范了不少。至少,新来的员工看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老员工也有个参照,不容易出错了。这手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后公司业务发展了,流程变了,还得跟着更新,这又是个长期的活儿了。不过总算是开了个好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