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年底,都得弄这个专项附加扣除。记性不太但这种跟钱袋子挂钩的事儿,还是得上点心。
打开那个APP,点进去确认信息
每年一到12月份,手机APP就会有提示,让咱确认下一年度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我一般都会抽个周末,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把这事儿给办了。不为别的,就为少交点税,多点零花钱嘛嘿
我记得刚开始有这个政策的时候,还挺懵的。什么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一大堆。后来慢慢琢磨,每年都操作一遍,也就熟练了。
子女教育这块,我差点踩坑
就拿我家的娃来说,上学了,这子女教育的扣除是肯定要填的。我跟我媳妇儿,一开始还商量,这1000块钱(现在好像涨了,具体多少每年都得看政策)是都放我这儿扣,还是都放她那儿扣,或者一人一半。材料里说,夫妻俩合计不能超过100%的比例。有一年,我记得模模糊糊地填了100%,我媳妇那边好像也填了100%,幸亏提交前她多问了一句,我俩一对,这不就重复了嘛赶紧改过来,让她那边扣100%,我这边就不填这项了,或者选0%。这要是真报上去了,税务局查出来,那多尴尬,还得补税,说不定还有滞纳金。
住房贷款利息,这个比较省心
还有就是房贷利息。这个相对简单,只要你的贷款信息没变,银行没变,基本上就是照着去年的填,或者系统自动带出来,你确认一下就行。我记得我买房那会儿,办完贷款就开始研究这个了,能抵扣一部分,心里也舒坦点儿。
赡养老人,也是每年必填
我父母年纪也大了,赡养老人这一项我也一直填着。这个也有规定,比如是不是独生子女,扣除的额度不一样。我都会提前跟我兄弟姐妹商量谁来申报,或者怎么分摊,别到时候大家都报,或者都少报了,那就不好了。
为啥我会这么仔细?吃过亏!
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啰嗦,填个表而已,至于这么小心翼翼嘛这得从我刚工作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年轻,对这些政策根本不上心,觉得税嘛公司代扣代缴,自己不用管。有一年公司组织体检,查出来个小毛病,后续自己又去医院复查、拿药,花了不少钱。后来听同事说,大病医疗也能搞专项附加扣除。我一听,还有这好事儿?赶紧去翻看自己的医疗账单,结果发现很多票据都不知道扔哪儿去了,有些项目也不确定能不能算大病医疗的范畴。再加上平时也没记录,申报的时候手忙脚乱,能提供证明的没几项,白白错过了不少能抵扣的额度。那感觉,就跟丢了钱似的。
从那以后,我就长记性了。涉及到钱的事儿,还是得自己多上心。每年确认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时候,我都会把相关的材料,比如孩子的学籍信息、房贷合同、父母的身份信息啥的,都放在手边,一项一项对着核实。虽然麻烦点,但心里踏实。毕竟这都是国家给咱的福利,咱得接着不是?
一步,确认提交
把所有项目都检查一遍,确认没问题了,就点那个“一键确认”或者“提交”按钮。看到提示“提交成功”,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接下来一年,工资条上就能看到相应的扣除了。虽然每个月可能就多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小小的惊喜嘛
年底这事儿,大家伙儿都别忘了。早点弄完,早点安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