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会计审计这摊子事儿。别看这词儿听着挺高大上,真干起来,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也有不少收获。我刚接触这活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现在回头看看,也算是摸爬滚打出点门道了。
初探门径:接到任务,两眼一抹黑
记得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那会儿我还是个愣头青。老板直接甩给我一摊子事儿,说“这个公司,你去跟着跑跑审计”。我当时心里那个忐忑,啥叫审计?具体要干完全没概念。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第一步,就是领会精神,搞明白这回审计的目的是范围有多大。是查错防弊,还是看看公司家底到底实不实。这就像打仗前得先看看地图,知道要攻哪个山头。
手忙脚乱:资料收集与初步了解
就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说白了就是收集各种资料。财务报表、账本凭证、合同协议、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能要的都得要过来。我那会儿就跟着老会计,跑各个部门,沟通、协调,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能磨上半天嘴皮子。
拿到资料后,也不是 сразу就能看明白。得先梳理,了解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比如它是干啥的,主要业务流程是啥样的,内部控制搞得怎么样。这一步特别重要,你要是对人家公司两眼一抹黑,后面审起来肯定抓瞎。
- 翻阅过去的审计报告,看看前人有啥发现。
- 研究公司的组织架构,明白谁负责哪一块。
- 初步评估一下哪些地方风险比较高,比如现金、存货、大额应收款这些。
深入腹地:现场审查与证据搜集
然后就到了最核心的实施阶段。这阶段,我们就得进驻到被审计单位了。那可真是“上山下乡”,啥都得看,啥都得问。
核对账目是最基本的。银行日记账跟银行对账单能不能对上?应收账款的明细和总账是不是一致?每一笔大的支出有没有对应的合同和发票?这些都得一笔一笔过。
除了看账,还得实地盘点。比如存货,得亲自去仓库点数,看看账上写的跟实际有的是不是一样多。固定资产也得看看,是不是真的在那儿,使用状况怎么样。
还有就是访谈。跟管理层聊,跟财务人员聊,跟业务部门的人也聊。有时候从聊天里就能发现一些账面上看不出来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就是跟一个仓库保管员聊天,他无意中说漏嘴,提到一批货早就处理了但账上还挂着,这不就是个线索嘛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检查、验证、提问、记录。把所有发现的问题,收集到的证据,都得仔仔细细记下来,这叫工作底稿,后面写报告全靠它。
强调一下,这个阶段特别考验耐心和细心。有时候一个疑点,可能要追查好几天,涉及好几个部门。但你不能放过,因为一个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大风险。
尘埃落定:形成结论与报告编写
所有该查的都查了,该问的都问了,证据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就到了收尾阶段。这时候就要汇总所有的发现,分析问题的原因,评估风险的大小。
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步,就是撰写审计报告。要把整个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清清楚楚、有理有据地写出来。这报告可不是随便写的,措辞要准确,结论要客观,建议要可行。
我第一次写报告的时候,真是改了又改,生怕哪里说得不对,或者有啥遗漏。因为这份报告,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个交代,也是我们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总的来说,会计审计这活儿,听起来枯燥,全是数字和条条框框,但真做起来,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得从蛛丝马迹里找线索,还得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虽然累,但每次完成一个项目,看着问题被找出来,风险被提示出来,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这就是我实践下来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直观的感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