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不聊别的,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是怎么一步步把“总账”这玩意儿给整明白的。刚开始接触这东西,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啥玩意儿这是?但硬着头皮也得干呐,毕竟饭碗要紧,哈哈。
一、瞎琢磨阶段:这总账到底是
我真不知道总账是个听着就特高级,特复杂。我就记得那会儿,老板让我把账给弄清楚,我心里直打鼓。我就先跑去问了几个老会计,他们有的说得云里雾里,有的倒是给我指了条明路,就是先得把公司的家底都摸清楚。
行,摸家底就摸家底。我开始翻箱倒柜地找资料,看公司都有哪些钱、哪些东西、欠别人多少、别人欠我们多少。那段时间,我天天对着一堆数字发愁,感觉自己跟个侦探似的,一点点扒拉线索。
二、上手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光琢磨不行,得动手。我琢磨着,这总账肯定不是凭空出来的,得有“原料”?
- 第一件事,就是把账本给准备那时候还没用上多高级的软件,有些还是得手写或者用Excel辅助。我就准备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还有各种明细账,比如应收的、应付的、固定资产的,等等。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大大的“总分类账”本子。
- 第二件事,就是把“科目”给整明白。这个最头疼!什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实收资本”、“本年利润”……一开始我看得眼花缭乱。后来我就死记硬背,再结合公司的实际业务,慢慢才有点感觉,知道啥业务对应啥科目。这一步没整明白,后面全白搭。
三、正式开干:一步一个脚印
准备工作差不多了,就开始正式“做账”了。这过程,现在想想,就那么几步,但当时可真是手忙脚乱。
是“记凭证”。每天公司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比如买了东西、卖了东西、发了工资、交了水电费,都得有原始单据,像发票、收据、银行回单。我就根据这些原始单据,一张一张填会计凭证。这凭证上就得写清楚日期、摘要、会计科目、借方金额、贷方金额。刚开始填这个,借贷方向老是搞混,没少挨批。
然后是“登日记账”。现金和银行存款这两兄弟是重点照顾对象,每天发生的收支,都得老老实实记在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做到日清月结。这个不敢马虎,不然月底对账能让你哭。
接着就是“过账”,也叫“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这就是体力活加细心活了。把会计凭证上的信息,分门别类地抄到对应的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上。比如,一张凭证上写了“借:库存现金 100元”,那我就得在“库存现金”这个总账账户的借方记上100元,同时可能还要在某个明细账上也做对应记录。以前手工做的时候,抄错一个数,或者抄串行了,那就麻烦了。
再然后,就是“对账”。这个环节特别重要!月底了,要把总账和所有的明细账核对一遍,看看数对不对得上。总账各个科目的余额,要等于它下面所有明细账科目的余额合计数。还有,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要跟银行对账单对上。我记得刚开始,老是对不上账,急得我抓耳挠腮,后来发现,要么是凭证做错了,要么是账登错了,要么就是有漏记的。这个过程能帮你发现很多问题。
就是“结账”和“编报表”。所有账都对平了,就可以结账了。就是把这个月各个账户的期末余额算出来,作为下个月的期初余额。然后,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就能编制会计报表了,比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啥的。看到报表出来,感觉这一个月的辛苦总算有了个交代。
四、我的心得体会
一路摸爬滚打下来,总账这东西,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 细心是第一位的。数字上的事儿,差一点都不行。
- 理解比死记硬背重要。特别是会计科目,理解了它的意思,才知道怎么用。
- 流程要清楚。从原始凭证到会计凭证,再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到报表,这个流程得在脑子里形成一条线。
- 多练多刚开始肯定会出错,错了不怕,找到原因为什么错,下次注意就行。我那时候就经常自己给自己找别扭,模拟各种业务,看账能不能做平。
现在很多公司都用财务软件了,像我说的手工登账可能不多见了。但我觉得,就算用软件,也得明白软件背后是怎么运作的,这个原理是不变的。软件只是个工具,帮你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出错的概率,但脑子里的那套逻辑,还得是咱自己清楚。
行了,今天就先跟大家伙儿分享到这儿。都是我自个儿的一些实践感受,说得比较糙,希望能对刚接触总账的朋友们有点启发。下次有机会再聊聊别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