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借贷记账,我以前也是一头雾水,脑袋大得很。什么“借”,“贷”,听着就让人迷糊。看了不少书,也听过一些课,什么左借右贷,什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道理都懂,一到自己上手就懵圈。特别是刚开始想自己捣鼓点小买卖,或者就是想把家里开销弄明白点,这玩意儿就成了拦路虎。
后来我琢磨了半天,发现这玩意儿没那么玄乎,关键是别钻牛角尖,得把它往简单了想。我自个儿摸索出来的这套,就是抓两个核心问题:钱从哪儿来的? 和 钱到哪儿去了?
我的实践起点:先忘掉“借”和“贷”这俩字儿
没错,我一开始就是这么干的。我先不去想哪个是借,哪个是贷。我就拿个小本本,或者开个电子表格,老老实实地记录每一笔钱的动向。
比如,今天我进了一批货,花了500块钱。我就这么记:
- 银行存款:少了500块
- 库存商品:多了价值500块的东西
你看,这就很直观了。钱少了,东西多了。一进一出,很清楚。
又比如,我卖出了一件商品,收了80块钱,这件商品的成本是50块。
我就分两步记:
第一步,钱进来了:
- 银行存款:多了80块
- 主营业务收入(或者就叫卖货收入):多了80块
第二步,东西没了,成本要算:
- 库存商品:少了价值50块的东西
- 主营业务成本(或者就叫卖货成本):多了50块
这么一来,是不是就没那么绕了?我根本没提“借”和“贷”。
把“借”和“贷”套进去
等我把这种“钱从哪来,钱到哪去”的思路理顺了之后,我才开始慢慢把“借”和“贷”这两个符号给对应上。这时候就轻松多了。
我发现,所谓的“借”和“贷”就是个约定俗成的符号,用来表示资金(或者价值)的两个不同方向。我总结了一个特别土的办法,可能不太严谨,但对我自己来说特别好用:
- 凡是“钱花出去了”或者“东西增加了”(比如资产、费用),我就往“借”方捅咕。
- 凡是“钱收进来了”或者“欠别人钱了”或者“自己家底厚了”(比如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我就往“贷”方捅咕。
咱们再用上面的例子套一套:
进货花了500块:
- 库存商品(东西增加了):记在“借”方 500
- 银行存款(钱花出去了,银行里的钱这项资产减少了,资产减少可以反向理解为贷方):记在“贷”方 500
这里要注意,资产类账户,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所以银行存款少了,是记贷方。
卖货收了80块(成本50):
收入这笔:
- 银行存款(钱收进来了,资产增加):记在“借”方 80
- 主营业务收入(收入增加了):记在“贷”方 80
成本这笔:
- 主营业务成本(费用发生了):记在“借”方 50
- 库存商品(东西少了,资产减少):记在“贷”方 50
你看,每一笔都做到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比如进货那笔,借方是库存商品500,贷方是银行存款500,两边都是500,平了。
我常用的几个账户类型怎么记“借贷”
后来我用多了,就总结出几个大类账户的增减方向,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去想“钱去哪了”那么原始了:
- 资产类的账户(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库存商品、固定资产): 增加了记“借”,减少了记“贷”。
- 负债类的账户(比如应付账款、短期借款): 增加了记“贷”,减少了记“借”。(跟资产正好反过来)
- 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比如实收资本、未分配利润): 增加了记“贷”,减少了记“借”。(跟负债一样)
- 成本费用类的账户(比如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发生了(增加了)就记“借”。(一般不记减少,除非冲销)
- 收入类的账户(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实现了(增加了)就记“贷”。(一般不记减少,除非冲销)
我把这个死记下来,然后遇到具体事情,先判断这笔业务影响了哪些账户,这些账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根据上面的规则填上“借”还是“贷”以及金额。每次都保证借方总金额等于贷方总金额,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举个复杂点的例子:我借钱买设备
比如,我从银行借了10000块钱,然后马上用这笔钱买了台设备。
第一步:从银行借钱
- 银行存款(资产增加):借 10000
- 短期借款(负债增加):贷 10000
第二步:用银行的钱买设备
- 固定资产(设备,资产增加):借 10000
- 银行存款(资产减少):贷 10000
你看,每一步都平衡。整个过程下来,我的银行存款没变(先加后减),但我多了一笔10000的固定资产,同时也多了一笔10000的短期借款(负债)。账目清清楚楚。
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 先从最原始的资金进出开始理解,不去管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等把业务实质弄明白了,再把“借”和“贷”这两个符号套用进去,作为一种记录规则。多练几次,拿自己的日常开销,或者小生意的流水试试手,慢慢就顺了。一开始可能还是有点绕,但只要抓住核心——每一笔业务都至少涉及两个方向的变动,并且这两个方向的金额是相等的——这个坎儿就能过去。别怕出错,错了就改,记账这事儿,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