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直复营销,我可真是有一肚子话要讲。想当年我那小破店刚开张没多久,客户零零散散,生意那叫一个惨淡,广告费砸进去不少,水花都见不着几个。那时候真是愁得我头发都快白了,天天琢磨着怎么才能把东西卖出去,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我这儿有好东西。
我的摸索之路:直复营销初体验
后来听一个老哥们儿瞎聊,提到了啥“直复营销”。我当时一听,这名儿挺新鲜,啥玩意儿?他就跟我说,这玩意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得先搞清楚你的东西到底要卖给谁。别像以前似的,印一大堆传单,满大街撒,结果人家拿到手转头就扔垃圾桶了,钱白花不说,效果一点没有。
我寻思着,有道理!于是我就开始琢磨我的客户。我把我那点儿可怜的老客户名单扒拉出来,一个个琢磨。这些人是干啥的?多大年纪?男的女的?以前买过我啥东西?为啥买?我就这么一条条地分析,画了个大概的客户画像出来。比如我发现,买我某种特定产品的人,大多是三十到四十岁的上班族,对生活品质有点小追求,但不喜欢太花里胡哨的东西。
第一步,目标客户群,大概有了个谱。
就是怎么“直复”了。那会儿不像微信、APP推送这么方便。我那时候主要就靠几样:写信、打电话,后来也尝试了发邮件。
- 写信:你别笑,那时候写信还挺管用的。我专门设计了一批看着还挺精致的宣传页,不像那种硬邦邦的广告。信封也选了稍微好一点的,邮票贴得整整齐齐。信里面的内容,我就琢磨着怎么写才能让对方不反感,甚至有点兴趣。比如,针对那些老客户,我就会写:“某某先生/女士,感谢您之前对我们小店的支持,最近我们上了一批新货,特别适合您这样的品味人士,现在还有个小小的优惠活动,您有空不妨来看看。” 核心就是,语气要诚恳,内容要有点针对性,别搞得跟群发的一样。
- 打电话:这个嘛就更直接了,但也更考验脸皮厚度。我提前准备好话术,声音放得客气点,先问候一下,然后简单介绍一下,看看对方有没有兴趣。有的人直接挂了,有的人会聊几句。这个过程,主要就是筛选。
- 发邮件:后来电脑稍微普及点了,我就开始学着发邮件。跟写信差不多,但邮件可以做得更图文并茂一点。不过那时候垃圾邮件也开始多了,所以邮件标题就得下功夫,不然人家看都不看直接删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弄了个小本本,记下来谁有回应,谁没搭理我,谁问了啥问题。这个特别重要,我管它叫我的“土制数据库”。通过这些记录,我能慢慢优化我的话术和宣传内容,也能更清楚哪些人是真的潜在客户。
实践中的磕磕绊绊与收获
一开始效果也就那样,甚至有点灰心。有时候忙活大半天,寄出去几十封信,打出去十几个电话,回应的寥寥无几。那时候就觉得,这玩意儿是不是也不靠谱?
但犟。我觉得方向没错,就得多试试,多我就开始琢磨,是不是我的“钩子”不够吸引人?比如,优惠力度是不是太小了?或者我推荐的产品跟对方的需求没对上?
于是我又调整策略。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我准备了不同的“小礼物”或者“专享折扣”。在信里或者电话里,我会特意强调这是“为您特别准备的”。这种感觉,就比那种“全场促销”要来得贴心一点。
我还特别注意收集反馈。只要有人回应,不管买不买,我都会尽量问问他们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看法,对这回营销活动的感受。这些一手信息,比自己瞎猜要有用得多。
你还别说,折腾了小半年,真有那么些老客户被我“勾引”回来了,也开发了一些新客户。虽然过程挺累,又是写信又是打电话,还要整理那些乱七八糟的客户信息,但看到订单一点点多起来,心里那股踏实劲儿,真是啥也换不来。
我发现,比起之前瞎撒网,这针对性一强,效果立马就上来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感觉也更牢靠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受到了重视。
我的几点小感悟
现在回过头看,我那会儿搞的就是最原始的直复营销。虽然手段土了点,但核心思路是对的。
我这实践下来最大的感悟就是,直复营销,核心就是‘精准’两个字。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先把一小撮最可能对你东西感兴趣的人找出来,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跟他们好好聊聊,给他们点实在的好处。
还有就是,一定要有回应机制,并且好好利用这些回应。人家给你反馈了,不管是好是坏,都是宝贵的财富,能帮你不断改进。我那个小本本,后来换成了电脑里的Excel表,但记录和分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这玩意儿也需要耐心和一点点小技巧,不是一上来就能玩得转的。我也是摸爬滚打过来的。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希望能给正在琢磨怎么卖东西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