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聊聊“品牌价值评估”这点事儿。前段时间,我自己捣鼓的一个小项目,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想着得弄明白我这点“家当”到底值几个钱,或者说,在别人眼里大概是个什么分量。我就自己上手实践了一把,今天就把这过程给大家捋一捋。
摸索阶段:两眼一抹黑
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我跟你说,真是一头雾水。上网随便一搜,哗出来一堆名词,什么“收益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模型名字,看得我脑仁疼。感觉这些东西都太高大上了,跟我这种小打小闹的实践派有点距离。
那时候我就想,这不就是想知道自己这牌子大概值多少嘛有那么复杂?但静下心来琢磨琢磨,好像又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事儿。
我的土方法实践过程
既然那些专业的模型咱一时半会儿也搞不懂,我就寻思着用自己的土办法试试看,总得有个开始。
第一步:算算我投了多少“本钱”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成本法。这个好理解,就是盘算盘算,我为了把这个小小的品牌弄起来,从零开始到到底砸了多少真金白银进去。这可不单单是注册个商标那点钱,还有:
- 营销推广费: 我试着投过一些小广告,找人写过几篇稿子,这些钱都得算上。
- 设计费用: 品牌Logo、包装设计,虽然有些是朋友帮忙,但人情也是成本,我也折算了一下。
- 时间成本: 我自己花在琢磨品牌定位、想点子、维护客户关系上的时间,这个虽然不好量化,但我大概估了估,毕竟时间就是金钱嘛
- 物料制作: 比如印了点名片、宣传册啥的。
把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一条条列出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这让我对这个品牌的“基础价值”有了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瞅瞅“邻居”们啥情况
光算自己的投入还不行,我还得看看市场上别人家类似的是个什么光景。这就有点像他们说的那个市场比较法了,我这肯定没人家专业,就是个大概其的比较。
我是这么干的:
- 找参照物: 我在网上搜了搜,也问了问圈子里的朋友,看看有没有跟我这个品牌定位、产品类型、规模差不多的。
- 打探行情: 如果能找到一些公开的,比如类似小品牌被收购的案例(虽然这种机会很少),或者看看人家类似产品的定价、销量,能感知一下市场的接受程度。
这一步主要是让我心里有个横向的对比,不至于闭门造车,自我感觉良看看别人,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步:琢磨琢磨“以后能挣多少”
前面两步,一个看过去投入,一个看现在市场。我还想了想未来,就是这个品牌以后能给我带来啥好处。这大概就是“收益法”的朴素版理解。
我主要考虑的是:
- 品牌溢价: 有了这个牌子,我的东西是不是能比没牌子的多卖点钱?或者说,客户是不是更愿意因为认这个牌子而选择我?
- 客户忠诚度: 品牌能不能帮我留住老客户,让他们持续消费?
- 潜在的扩展能力: 将来如果我想做点相关的其他产品或者服务,这个品牌能不能帮我更容易打开局面?
这块儿就比较虚一点,没法像成本那样算得清清楚楚。我更多的是基于对现有客户反馈和市场趋势的一个感性判断。比如,我发现有些老客户就是冲着我这个牌子来的,那这就是品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实践下来的一点感悟
这么一通折腾下来,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像股价一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品牌价值”数字。对我们这种还在发展初期的项目来说,要那么精确的数字也没太大意义。
但是,这个过程本身非常有价值。
它让我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自己做的这个事情。我知道了为了它我已经付出了多少,它在同行里大概是个什么水平,以及它未来可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回报。这种“心里有数”的感觉,比一个冷冰冰的数字重要多了。
我发现,这些评估方法,不是死的,它们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考框架。每种方法都有它侧重的点,比如成本法看重历史投入,市场法看重当前行情,收益法看重未来潜力。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觉得不用死板地去套用哪个“模型”,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方法的思路融合着用,能帮自己想明白问题就行。
就拿我这回来说,我把这几种思路都过了一遍,心里对这个品牌的“分量”就有了一个大概的、立体的认知。以后再做决策,比如要不要追加投入搞营销,或者别人想合作的时候怎么谈,心里就更有底气了。
如果你也对自己的品牌价值有点好奇,不妨也像我这样,用点“土办法”自己动手评估评估。过程可能有点繁琐,但绝对能让你对自己手头的事儿有更深的理解。这就算是我这回实践的一点小小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