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关联交易定价这事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工作中碰到了,也就那么回事儿,但你要说不重要,那肯定不行,搞不好就踩坑了。
起初的懵懂与摸索
记得刚开始接触这块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老板说,小王,咱们跟那个兄弟公司,就是张总他们那个,要签个采购合同,那个价格怎么定?你给弄个政策和依据出来。我当时心想,这不就是买卖东西嘛随便商量个价不就行了?自己人,还能坑自己人不成?
但转念一想,不对,这可是俩独立公司,财务都得分开算。万一价格定得太离谱,税务局查起来,说你利润转移,那麻烦就大了。于是我就开始翻资料,查规定。什么公司法,税法,还有一些内部控制的指引,都扒拉出来看。
越看越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还挺多,核心就是要“公允”,不能瞎定价。
梳理定价政策的思路
看了半天资料,也请教了我们财务的老大姐,她经验丰富,给我指点了不少。我慢慢理清了思路,得有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关联交易的定价,得跟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差不多,不能有太大偏离。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独立交易原则”。
基于这个大原则,我就开始琢磨具体的定价政策怎么写。我寻思着,不能就一句话概括,得具体点,操作性强点。我把定价政策分成了几个方面:
- 首要原则:必须是公平、公正的,不能损害任何一方股东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
- 定价方法选择:这个是核心。我列了好几种常见的方法,比如市场价法、成本加成法、再销售价格法等等。具体用哪种,得看交易的类型和实际情况。
- 决策权限:不是谁都能拍脑袋定价的,得有个审批流程,金额大的可能还要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批准。
- 信息披露:关联交易这事儿,得透明,该披露的得按规定披露,不能藏着掖着。
把这些条条框框写下来,感觉政策的骨架就搭起来了。
寻找靠谱的定价依据
政策是有了,但具体到每一笔交易,价格怎么定,依据是啥?这才是最头疼的。
我当时想,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市场价。比如我们要买一批原材料,关联方有,市场上也有其他供应商。那我们就去市场上询几家价,取个平均或者找个有代表性的价格,作为我们跟关联方交易的参考。这样,就算有人问起来,我们也能拿出证据,说我们的价格是参照市场来的,没占便宜也没吃亏。
要是市场上没这东西,或者情况特殊?那就得用别的法子了。比如我们给关联方提供一种服务,没啥市场价可以参考。这时候,就可以考虑成本加成法。就是算算我们提供这服务的成本是多少,人工、材料、管理费用都摊进去,然后再加一个合理的利润率。这个利润率也不能瞎定,得看看行业平均水平,或者我们跟其他非关联方提供类似服务时的利润水平。
我还想到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从关联方买了东西,再卖给外面的客户。这时候可以用再销售价格法。就是看我们卖给最终客户的价格是多少,然后扣掉我们自己该赚的利润和相关费用,剩下的就是从关联方采购的合理价格。
有时候,有些交易特别复杂,或者金额巨大,我们自己也吃不准价格是不是公允。这时候,就得考虑请外部独立的评估机构来出个报告了。他们专业嘛给出的价格意见也更有说服力。
定价依据这块,我总结了这么几条路子:
- 有市场价的,优先参照市场价。多找几家比比。
- 没市场价或者不适用的,考虑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 如果是转售,可以从最终售价倒推。
- 实在拿不准的,或者金额特别大的,可以找第三方评估。
最关键的一点,不管用哪种方法,所有的过程、依据、询价记录、计算过程,都得好好存档,白纸黑字留下来。万一以后有人查,或者有审计,咱能把东西拿出来,证明咱这价格定的是有理有据的,经得起推敲。
最终的实践与体会
把这些东西整理跟老板和财务老大姐又碰了几次,他们觉得还比较全面,操作性也还行。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和相关的实施细则给定了下来,以后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就都按这个来办。
搞这么一套东西出来,挺费劲的。但回头想想,这事儿还真不能马虎。规范了关联交易定价,不仅能避免很多潜在的税务风险和法律风险,对公司治理也是个提升。毕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嘛
现在再碰到关联交易,我心里就有底多了,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怎么去收集依据,怎么把流程走到位。也算是实践出真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