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考北京会计从业资格这事儿,也过去好几年了。那时候我还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个小策划,天天加班,感觉身体被掏空,关键是工资也没见涨多少。就琢磨着,得学点啥能傍身的技能,将来万一公司黄了,或者自己不想干了,也能有个出路不是?
当初为啥要考这个?
当时也是听朋友说的,说会计这行当,经验越足越吃香,而且哪个公司都得有会计?门槛好像也不是特别高,起码比那些个编程、设计的,对我这种文科脑来说,感觉友好那么一点点。再说了,北京那时候对于这个证还是挺认的,想着先考个从业资格,入门再说。
我这人执行力还行,一旦决定了就开始行动。第一步,肯定是先了解考试政策和报名时间。 我记得那时候是在“北京财政”的官网上查的,还有一些官方公众号也会发通知。把考试科目、报名条件、考试大纲这些东西都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当时考的好像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这三门,印象里电算化是上机操作。
备考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也挺充实的
了解清楚之后,就该买教材和找辅导班了。教材当然是买官方指定的,这点马虎不得。辅导班嘛我当时对比了好几家。网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什么“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都是挺有名的线上机构。我也去过几家线下的培训点咨询,比如当时看到有些机构像“恒企”、“中公财经”什么的,在北京也有教学点。还有些小的培训机构,名字记不太清了,就那种在写字楼里租几间教室办学的。
我是咋选的? 我这人比较懒,而且上班也挺忙的,就选了个口碑还不错的网校课程。好处是时间灵活,可以反复听。缺点就是得靠自觉,没人管着就容易犯懒。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下班雷打不动学习两小时,周末更是全天候泡在学习里。
学习方法嘛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先跟着老师的视频把教材过一遍,理解为主。 尤其是《会计基础》,那些个借贷记账法,一开始真是把我搞得晕头转向。我就反复听,自己拿笔在纸上划拉,做分录。法规和职业道德那科,主要是记的东西多,我就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用手机APP刷题,反复记忆。电算化那科,因为是上机操作,我就在电脑上装了模拟软件,多练。熟能生巧嘛
- 第一轮:看视频,通读教材,做章节练习。
- 第二轮:做历年真题,查漏补缺,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
- 第三轮:回归教材,重点看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再做模拟题。
那段时间可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朋友叫我出去吃饭唱歌,基本都推了。每天晚上台灯下,一杯浓茶,一堆草稿纸,就这么熬过来了。有时候学到半夜,眼睛都睁不开了,就趴桌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劲头还挺足的。
考试和之后
终于到了考试那天。我记得是在一个指定的考点,人还挺多。因为平时练得多,上机操作的电算化感觉还行。笔试科目就正常发挥。考完出来,感觉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不管结果怎么样,努力过了就不后悔。
幸运的是,三门都顺利通过了。 拿到那个小本本的时候,心里还是挺激动的。虽然这只是会计路上的第一步,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肯定。
现在这个证好像已经取消,变成考初级会计职称了。不过那段备考的经历,对我来说还是挺宝贵的。它让我明白,只要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并且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而且那段时间养成的学习习惯,也让我后来在学习其他东西的时候,感觉轻松了不少。不管考什么,过程中的付出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