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聊聊我自个儿当初是怎么一脚踏进会计这个门槛的,纯属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刚起步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一、起初,我对会计是“两眼一抹黑”
最开始我对会计这玩意儿,真是一窍不通。脑子里就觉得,会计嘛不就是管钱的?天天数钱、记账,肯定特枯燥。那时候,朋友公司里缺个人帮忙弄弄账,我寻思着闲着也是闲着,就硬着头皮去了。结果?一堆单子、一堆数字,看得我头都大了。什么“借方”、“贷方”,听着就跟天书似的。
二、摸索着,我开始“死磕”基础
没办法,既然接了这活儿,总不能半途而废。我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啃。我记得那会儿,我先是找了些特别入门的书来看,那种漫画版的会计书都翻过。我发现,你得先明白会计到底是干啥的。
我当时就琢磨,一个小卖部,今天进了多少货,花了多少钱;卖了多少东西,收了多少钱。月底一算,是赚了还是赔了?这就是最原始的会计思想嘛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那几个老生常谈的“要素”:
- 资产:说白了,就是咱自个儿兜里有的东西,能换钱的。比如小卖部的存货、收银机里的现金、人家欠我的钱。
- 负债:就是咱欠别人的钱。比如进货还没给的钱、跟银行借的钱。
- 所有者权益:这个一开始我有点懵,后来明白了,就是老板自个儿投进去的本钱,还有赚了之后留下来的钱。可以简单理解成,资产减去负债,剩下的就是老板的。
- 收入:就是卖东西、提供服务赚到的钱。
- 费用:为了赚钱花出去的钱,比如房租、水电、员工工资。
我当时就拿个小本本,把我自己的日常开销,或者想象开个小店的情景,往这几个框框里套。 比如今天买了支笔,5块钱,那现金(资产)就少了5块,费用就多了5块。这么一来,感觉就具体多了。
三、从“凭证”到“报表”,我开始“连点成线”
搞明白了基本概念,我就开始琢磨“会计凭证”这东西。一开始我觉得这玩意儿特麻烦,干啥都要贴票。后来我发现,这凭证不就是个“证据”嘛你买了东西,发票就是证据;你发了工资,工资条就是证据。没有这些,账记了谁信?
然后就是“记账”。我一开始理解的记账,就是拿个本子写流水。接触了“借”和“贷”之后,我才发现这里面有点门道。我当时是这么理解的(可能不太严谨,但好记):
- 资产、费用增加了,记“借”方。
-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增加了,记“贷”方。
- 反过来,减少了就记另一方。
而且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我就拿这几句话翻来覆去地琢磨,遇到实际的业务,比如“公司银行存款增加了1000元,是销售商品收到的货款”,我就想:银行存款是资产,增加了,记借方;销售商品是收入,增加了,记贷方。对上了!
就是“财务报表”。我发现,前面那些乱七八糟的记录,最终都是为了出那几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就像给公司拍了张X光片,看看在某个时间点,公司有多少家底,欠了多少钱。利润表,就是看看一段时间内,公司是赚了还是亏了。 这么一想,就觉得会计工作挺有条理的。
四、我的体会:多练、多想、别怕错
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一开始肯定慢,也肯定会出错。但关键是别怕,错了就改,多问问有经验的人。 我那会儿,就经常拿着自己做的账去请教老会计,人家一点拨,我就茅塞顿开。还有就是多练习,拿一些简单的案例自己做做分录,编编报表,熟能生巧嘛
会计入门没那么玄乎,就是把一些规定好的方法和日常经济活动对应起来。把它想得生活化一点,就容易理解多了。 希望我这点粗浅的经验,能帮到正在入门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