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聊聊这个“期间费用明细表”。别一听这名字就觉得头大,搞明白了,对自己做账、管钱都挺有用的。我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感觉条条框框特多,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一开始的懵圈状态
我记得那会儿,刚接手一摊子事,领导让我整理每个月的开销。给我的就是一堆发票和流水,说月底要出个费用明细。我当时心想,这不就是把钱花哪儿了记下来嘛简单!结果一上手,傻眼了。啥叫销售费用?啥又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又是啥玩意儿?看着那些会计科目,感觉跟看天书似的。办公用品算哪个?请客户吃饭算哪个?给银行的利息又算哪个?真是挠破头。
自己摸索着做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就先找了个模板,大概就是那种一张大表,分了几个大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然后每个大类下面又细分好多小项目。
我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手头所有的票子和支出记录先粗略过一遍。比如:
- 给销售提成、跑业务的车马费、广告费这些,我估摸着应该是跟卖东西直接相关的,就往“销售费用”里归拢。
- 办公室房租水电、行政人员工资、买办公软件的钱、招待客户吃饭(这个后来知道叫“业务招待费”),感觉是公司日常运营得花的,就往“管理费用”里放。
- 还有就是银行贷款的利息、转账手续费这些,跟钱打交道的,我就往“财务费用”里塞。
细化和填表过程
然后我就开始对着模板,一笔一笔地填。这个过程挺磨人的,得有耐心。我一般会这么干:
- 先分大类:拿到一张发票,先判断它属于销售、管理还是财务。这是大方向,不能错。
- 再找明细项:在大类底下,再找到对应的小项目。比如“管理费用”下面,有“职工薪酬”、“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资产折旧摊销费”等等。我就会把对应的金额填到格子里去。有些模板还会有“行次”,方便对应。
- 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这个也好理解。就是这个月花了多少,然后从年初到现在一共花了多少。所以每次做表,还得把上个月的累计数加上这个月的发生数。
- 注意一些特殊项目:像有些表里会特别标注“其中:境外支付”,这个我们小公司一般涉及不多,但如果真有,也得单独列出来。还有像“职工薪酬”,这个不管是销售人员的、管理人员的,都得算进去,只是归属的费用大类不同。
一开始我老是弄混,比如销售部门的办公用品,我到底是算销售费用还是管理费用里的办公费?后来我学明白了,主要看受益部门。如果是销售部专用的,那就算销售费用里的;如果是整个公司行政后台用的,那就是管理费用。
实践中的小经验
做熟了之后,我发现有几个点挺重要:
- 原始凭证要清楚:发票上最好能写清楚是干啥用的,谁花的,这样归类的时候不容易出错。
- 科目设置要合理:费用明细项目也不是越多越太细了自己也累。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把经常发生的、金额比较大的列清楚就行。
- 定期对账:月底把所有费用汇总完了,最好跟银行流水或者其他账本对一对,看看有没有漏的或者重复记的。
- 善用工具:一开始我用Excel手敲,后来数据多了,就琢磨着用些简单的财务软件,能省不少事儿,还能自动生成一些报表。
出来的成果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月底就能拿出一张清清楚楚的“期间费用明细表”了。看着表上哪个部分花了多少钱,心里就有数了。比如,一看“业务招待费”这个月噌噌涨,那老板可能就会问问,是不是请客太多了,得控制控制。或者一看“广告费”投了不少,下个月就得盯着点效果怎么样。
说白了,这表就是个管家明细,让自己和老板都明白,公司运营的钱都实实在在花到哪儿去了。虽然过程有点繁琐,但做好了,对公司管理绝对是有好处的。我从一开始的抓瞎,到现在能麻利地把这表弄出来,也是一点点抠出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