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平时做生意,或者自己琢磨开个小公司啥的,肯定都听过什么“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这些词儿。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觉得这俩不就都是交税的嘛能有多大区别?
后来我一哥们儿,老张,他想开个小贸易公司,拉着我参谋参谋。就一头扎进去了,从头到尾把这事儿给捋了一遍。今天我就把我这实践过程跟大伙儿分享分享。
我们琢磨着,刚起步,肯定选个省事儿的。脑子里就觉得“小规模”嘛听着就简单。我们就先跑去税务那边打听,填了一堆表格,咨询窗口的小姑娘态度挺就问我们:“你们预计年销售额大概多少?主要客户要不要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两个问题一出来,我就跟老张对视一眼,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于是我们就坐下来,仔仔细细听人家讲解。
小规模纳税人,听着就“小”嘛
这个,就比较适合刚起步的,或者生意规模确实不大的。我记得当时人家说了,税率简单,以前是3%,后来优惠,好像降到1%了,这对小本买卖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减负。开发票嘛一般就是开普通发票。你要是客户非要专票,也能去税务代开,就是麻烦点儿,得多跑几趟。
关键是,小规模纳税人,那个进项税,一般是不能抵扣的。 也就是说,你买东西花了钱,那部分税钱,就当成本了,不能从你卖东西收的税里扣掉。这点对老张来说,他有点犹豫,因为他有些货源,上家能给专票。
那一般纳税人?就复杂点了
这个一般就是规模大一些,或者有些行业特殊要求的,比如年销售额超过一定数额(具体多少我记不清了,好像是五百万?每年政策也可能微调)就得强制转了。老张后来琢磨着,他有些客户是大厂,点名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方便人家抵扣。那没办法,就得往一般纳税人上靠了。
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就分好几档了,什么13%、9%、6%的,看你具体是卖啥货,提供啥服务。 比如老张卖普通货物,可能就是13%。听着比小规模的1%高多了?
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进项税可以抵扣! 你买原材料、办公用品啥的,只要拿到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面那个税额,就能从你销售时产生的销项税额里减掉。这么一来,实际交的税可能就少了。但反过来,要是你进项少,或者管理不规范,拿不到合规的票,那这优势就没了,反而税负可能更重。
而且当一般纳税人,对财务要求也高了,得正规建账,按时申报,马虎不得。
所以你看,老张当时就得盘算:
- 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哪些?他们对发票有啥要求?
- 我一年大概能卖多少货?会不会很快就超了小规模的标准?
- 我能从上游拿到多少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来抵扣?
- 我有没有精力或者预算去请个靠谱的会计来处理这些复杂的账务?
我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我们把老张的业务模式、潜在客户、预计的年销售额、主要的采购渠道都仔仔细细地梳理了一遍。我俩拿着计算器,一笔一笔地算,模拟了一下如果做小规模,大概交多少税;如果做一般纳税人,理想情况下又能抵扣多少,实际交多少税。
然后,我们又跑了一趟税务局,把我们的具体情况跟专管员又沟通了一下,确认了一些细节,比如怎么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账务处理上有什么具体要求等等。
考虑到他几个大客户明确表示需要专票,而且他对自己业务发展还挺有信心,觉得很快就能做大。虽然一开始账务处理麻烦点,可能还得专门请个代账会计,但为了长远发展和客户需求,一咬牙,还是帮他申请成了一般纳税人。
从去工商局办执照开始,到税务登记,再到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购买税控设备,学习怎么开发票,整个流程跑下来,真是学了不少东西。
这玩意儿,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每个公司情况不一样,得自己好好琢磨,算清楚账。我这也就是瞎捣鼓的一点经验,给大家伙儿提个醒儿,别一开始选错了,后面调整起来也费劲。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问问专业人士,再做决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