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前阵子我自个儿处理公司接受捐赠这事儿的会计处理。这事儿平时不多见,真碰上了,一开始还真有点儿抓瞎。不过还咱一步步来,也给它捋顺了。
一、收到钱了,这咋整?
最先碰到的,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就是直接收到一笔钱。当时对方直接打到咱公司账上了。我第一反应就是,钱进来了,那银行存款肯定得增加,所以二话不说,先借:银行存款。
那贷方是啥?我寻思着这钱也不是咱自个儿辛辛苦苦挣来的,算是白得的。翻了翻以前的笔记,又问了问老会计,他们说这种情况一般记到“营业外收入”里头。我就贷: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为啥加个“接受捐赠利得”?主要是为了以后查账方便,一看就知道这笔钱是哪儿来的。
收到货币资金的捐赠,我这边的账务处理就是:
- 借:银行存款 (或者库存现金,看具体收到的是啥)
- 贷: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
这就妥了,挺简单的。
二、要是收到的是东西?比如一批货
后来又有一次,不是直接给钱,是捐了一批原材料给我们。这就比收钱稍微麻烦一点了。这批货得入库,所以肯定要借:原材料(要是捐的是库存商品,那就借:库存商品)。
麻烦在哪儿?就是这个原材料的价值怎么算。我当时就想了:
- 第一种情况:捐赠方给了发票或者啥凭证。这好办,凭证上写了多少钱,咱就按多少钱入账。如果这批货还有运费啥的是咱公司掏的,那这部分钱也得加到原材料成本里。
- 第二种情况:捐赠方没给凭证,或者凭证上的金额明显不靠谱。这就得咱自个儿想办法估价了。可以看看市场上类似东西大概多少钱,或者找懂行的人问问。得找个公允的价值入账。
确定好价值后,贷方跟收钱一样,还是贷: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
收到非货币性资产(比如存货)的捐赠,我这边的处理是:
- 借:原材料 / 库存商品 等 (按确定的价值)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如果对方能开专票,且咱能抵扣的话)
- 贷: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
- 银行存款 (如果咱支付了运费、保险费啥的)
这里得提一句,如果对方开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咱公司是一般纳税人,那这个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所以要记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借方。
三、更复杂点,要是捐的是固定资产咋办?
前阵子还真碰上个捐固定资产的,一台旧设备。这个处理思路跟收到存货差不多,但科目不一样。
收到的是固定资产,那肯定要借:固定资产。
然后就是这固定资产的价值怎么定。跟上面说的原材料一个道理:
- 有凭证的,按凭证金额加上咱为了这固定资产能用起来所付出的必要支出,比如运输费、安装调试费,还有可能涉及到的契税啥的。这些都算到固定资产的成本里。
- 没凭证的,或者凭证不靠谱的,就按它的公允价值来。比如找评估机构评一下,或者参照市场上同类新旧程度资产的价格。
确定好入账价值后,贷方依然是贷: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
收到固定资产捐赠,我这边的处理是:
- 借:固定资产 (按确定的入账价值)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如果能抵扣的话,虽然固定资产捐赠一般没这事儿)
- 贷: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
- 银行存款 (如果咱支付了运费、安装费、契税啥的)
特别提醒一下: 固定资产到手之后,别忘了下个月开始还要计提折旧!这个跟正常买的固定资产一样处理。
四、的小总结
我自个儿实践下来,处理接受捐赠这事儿,关键就几点:
- 分清楚收到的是是钱?是货?还是固定资产?不同东西科目不一样。
- 搞明白价值咋定:有票按票,没票找公允。这个价值是入账的基础。
- 记住核心科目:不管收到贷方大头一般都是“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利得”。
- 相关税费别漏了:比如人家给咱开专票了,进项税能不能抵扣?买固定资产交没交契税?这些都得考虑进去。
一开始可能觉得头大,但实际操作一遍,把这些关键点都捋清楚了,也没那么难。就是得多留个心眼,把该有的凭证都收价值确定要有依据,这样账才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希望我这点儿经验能帮到大家伙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