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跟大家伙儿聊聊会计凭证这玩意儿的格式。别看这东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一旦你上手做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儿。想当年我刚接触这块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看着那一堆堆的单子,头都大了。
我的“凭证格式”折腾记
那时候我刚进一家小公司,财务上可以说是一团乱麻。老板,人挺就是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不太上心。前任会计留下的凭证,有的没编号,有的摘要写得不清不楚,查个账简直跟探案一样。我寻思这不行,迟早得出大问题。我就硬着头皮,从最基础的凭证格式开始琢磨。
我主要跟两种东西打交道:
- 一种是“原始凭证”。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最初的证据。比方说,你出去买办公用品的发票,客户打款过来的银行回单,或者你给员工发工资的条子。我发现,这些原始凭证上,有几个东西是必须得有的,不然就是废纸一张:
- 啥时候发生的?就是那个日期,年月日都得清清楚楚。
- 谁跟谁的买卖?买方卖方叫啥名,都得写上。
- 干了啥事儿?是买了桌子还是付了服务费,内容得有。
- 多少钱?金额这块儿,大写小写都得对得上,马虎不得。
- 还有就是经手人签字盖章啥的,证明这事儿是真的。
另一种就是“记账凭证”。 这个,就是我们会计自己做的,把那些原始凭证汇总一下,按照会计的规矩重新整理一遍,方便后面记账。这玩意儿格式就更讲究了,我那时候专门找了些模板来看,也自己琢磨着设计过。基本上,一张合格的记账凭证,得有这么些个栏目:
- 凭证编号: 这个太重要了!每张凭证都得有个独一无二的号,按顺序来,不然账本就乱套了,以后想查某一笔都找不到。我那时候就坚持,不管多忙,编号一定得编
- 日期: 就是填凭证的日期,一般就是业务发生那天,或者稍微晚几天也行,但不能差太远。
- 摘要: 我觉得这是记账凭证的灵魂!得用最简单明了的话,把这笔业务说清楚。比如“收到XX公司货款”、“支付XX供应商采购款”、“报销XX部门差旅费”。写得以后查账一看就明白,不用再翻原始凭证翻半天。我刚开始写摘要也写得乱七八糟,后来练多了才好点。
- 会计科目: 这块儿是当时最让我头疼的。什么“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管理费用”……得把钱的来龙去脉分清楚,哪边是进账(通常说的借方),哪边是出账(通常说的贷方)。我当时为了搞明白这些科目,可没少下功夫,天天抱着会计书啃。
- 借方金额、贷方金额: 这就是具体的钱数了。规矩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两边的数加起来得一样,不然就是账做错了。我每次填完都得反复核对好几遍。
- 附件张数: 就是这张记账凭证后面贴了多少张原始凭证,得点清楚写上。
- 底下还得有签名: 谁做的凭证(制单),谁审核的,谁记账的,都得签上大名。这样责任明确,出了问题也好追查。
折腾之后的体会
刚开始弄这些凭证格式的时候,我觉得特繁琐,条条框框真多。天天就是填格子,贴票子,感觉自己像个糊纸盒的。但是时间长了,慢慢就体会到这些格式的重要性了。
规范的格式让账目清晰多了。 以前那种乱七八糟的情况再也没出现过。想查哪笔账,按着编号和日期一找一个准,摘要也写得明白,效率提高了不少。
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每一笔业务都有凭有据,责任明确,万一以后有什么审计、检查,咱也能理直气壮地把凭证拿出来。
再有,就是培养了一种严谨的习惯。 做会计,马虎不得。从一张小小的凭证格式开始较真,慢慢地,整个工作态度都会变得更细心、更负责。我就是从管好这些凭证开始,一步步把那家小公司的账理顺了。虽然过程挺折腾,但回头看看,觉得特别值。
别小看这会计凭证的格式,它可是咱财务工作的基石。把基础打牢了,后面的活儿才能干得顺当。这就是我当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刚接触这块儿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