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我看,很多时候就是个面子工程,说给外人听的,或者干脆就是应付检查的。真正把它当回事,从上到下都认真琢磨、踏实去做的,还真不多。
我为啥这么说?因为我之前就亲身经历过这么一出。
那时候我刚跳槽到一家新公司,规模不大不小,老板挺会来事儿,总想搞点新花样。有一天开会,老板突然就说,咱们公司也要讲企业社会责任了,要提升一下社会形象,顺便,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过来。听着挺冠冕堂皇的?我也觉得是好事,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待的公司是个有担当的企业。
一开始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老板先是成立了一个临时的“CSR项目小组”,把我这种比较闲的,还有几个刚来的新人都拉了进去。头件事就是让我们琢磨怎么“落地”这个企业社会责任。我们几个人关起门来搜资料、开小会,讨论得热火朝天。什么组织员工去做志愿者,搞个环保主题的宣传周,或者给贫困地区捐点款、捐点物,点子出了不少。
老板听了汇报,挑了几个听上去动静大、又花不了多少钱的方案。于是我们就开始折腾了。先是联系了个社区,组织了一批员工周末去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拍照的、写稿的,呼去了一堆人,场面看着挺热闹。照片往公司网站和公众号一挂,确实引来一些点赞。
但详细过程就有点变味了: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不对劲了。那次社区活动,说是自愿报名,结果,每个部门都摊派了名额,不去不行的那种。去的老人慰问品,也是行政临时从超市买的打折水果,有几个同事私下还嘀咕,说还不如自己掏钱买点好的。拍完照,领导们一走,现场就有点敷衍了事了。
后来又说要搞环保,倡导大家节约用纸、用电。口号喊得响,办公室里也贴了不少标语。但转过头,公司打印重要文件还是单面,领导办公室的空调依旧开得贼低。有同事提议说能不能把一次性纸杯换成陶瓷杯,或者给大家配发环保袋,减少塑料袋使用,结果?负责人说这个成本太高,以后再说,以后再说就没下文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爱心捐赠”活动。号召大家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捐物。这本来是好事,结果,公司为了凑数,把仓库里积压的一批过时的、甚至有点破损的库存品也给塞进去了,美其名曰“支持教育”。当时我负责清点登记,看着那些东西,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不是糊弄人嘛
的实现效果?
这么折腾了大半年,公司公众号上倒是发了不少“正能量”的稿子,老板在一些行业会议上也开始把“企业社会责任”挂嘴边了。但公司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没见提高,反而因为几次摊派任务和形式主义的活动,私下里抱怨的更多了。大家觉得公司就是作秀,不实在。至于说吸引人才,反正我是没看到有啥特别的效果,老员工该走的还是走。
有一次我跟一个关系还不错的部门主管聊天,他也是一脸无奈,说:“老板就是想花小钱办大事,弄点名声好听。真要让他投入资源去改善员工福利、或者升级环保设备,你看他舍不舍得?”
后来老板对这事儿的新鲜劲也过去了,那个CSR项目小组也就悄无声息地解散了。公司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该怎么赚钱还怎么赚钱,社会责任这事儿,就像一阵风,刮过就没了。
我算是看明白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东西,不是喊几句口号,组织几次活动,拍几张照片就能搞定的。它是要从根上做起,体现在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你对员工怎么样,对客户怎么样,对环境怎么样,这些才是实打实的。光做表面文章,不仅骗不了别人,连自己员工的心都拢不住,那还谈什么长远发展?说到底,还是得真心实意地去做,把它融到企业的血液里才行。不然,就是一阵子热闹,啥也不是,白折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