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3500 个税”这个话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毕竟这玩意儿跟咱每个月到手的钱都挂钩。想当年,我也是个刚入职场的小白,对这些东西一窍不通,就知道工资条上会扣点钱,具体咋扣的,为啥扣,那真是两眼一抹黑。
初识“3500”这个坎
我记得那会儿刚上班,头几个月工资不高,好像也没怎么太在意税的事儿。后来慢慢工资涨了点,有一次拿到工资条,发现扣了一笔“个人所得税”,不多,几十块钱。我就纳闷了,这咋还扣钱了?跑去问我们办公室的老会计,一个特和蔼的大姐。
大姐跟我说:“小王,你这工资超过3500块的免征额了,就得交税。” 我当时就“”了一声,心里琢磨着,原来是以3500块为界限。那时候,3500 这个数字在我脑子里就跟个分水岭似的,好像过了这个线,就得“上贡”了。
自己琢磨怎么算
后来我对这事儿就上心了。我想知道这税到底是怎么算的,别稀里糊涂的。我就开始自己瞎琢磨,也上网查了查,但那时候网上的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好懂,看得我云里雾里的。
我就记得大概是这么个流程:
- 先把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总数找出来。 这个好办,工资条上写着,就是应发工资。
- 然后扣掉“五险一金”个人缴的那部分。 这个也得从工资条上看,养老、医疗、失业、公积金这些,自己交的那一块得先刨出去。
- 再然后,关键的来了,就是减去那个3500块的“起征点”。 这是当时的一个标准。
这么一通减下来,剩下的那部分钱,才算是“应纳税所得额”。但不是直接按这个钱数乘以一个固定比例那么简单。 我发现它还是分段的,不同的钱数范围,对应不同的税率,还有一个叫“速算扣除数”的东西,搞得我头都大了。
比如,我记得当时好像是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500块的,税率是3%,速算扣除数是0。要是再多点,税率就变成10%了,速算扣除数也跟着变。具体数字我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个阶梯式的算法。
时代的眼泪与现在的变化
这都是老黄历了。现在这个“3500”的起征点早就成历史了! 我记得是后来政策调整,把这个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块。当时我那个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同样多的工资,我能少交点税,到手的钱就能多一点,哪怕多几十块,那也是实实在在的肉!
现在再提“3500 个税”,更多的是一种回忆,或者说是一个曾经的基准线。现在咱们算工资税,那个扣除的基数已经变成5000了。计算逻辑还是差不多的:
月工资收入 -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 5000元(起征点) - 其他专项附加扣除 = 应纳税所得额。
然后再根据这个应纳税所得额,去查对应的税率表,算出该交多少税。现在还有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这些专项附加扣除,也能在税前扣掉一部分,这样算下来,实际交的税就更少了。
我每年年初都得在那个“个人所得税”APP上填报这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虽然麻烦点,但能省点钱,还是挺值的。一开始不会弄,我还专门找我们公司财务小姑娘请教了好几次,一步步对着手机操作,总算是搞明白了。
从最初对“3500 个税”的一知半解,到现在基本能搞明白自己每个月为啥交这些税,也算是自己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点小经验。虽然只是个普通上班族,但了解清楚这些,心里也踏实点不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