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是怎么捣鼓这个“编制会计分录”的。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一天到晚跟数字打交道,但真操作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儿,熟能生巧嘛
第一步:拿到原始凭证,搞清楚发生了啥事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儿,就是看今天都有哪些经济业务。可能是采购开的发票,可能是销售签的合同,也可能是员工报销的一堆单据,五花八门的。我,就得先把这些原始凭证拿手里,仔仔细细看一遍。比如,今天我处理了一张采购单,上面写着公司买了批原材料,花了多少钱,是赊账还是当场付了款。
重点就是要弄明白:这笔业务是啥性质?钱是付出去了还是收进来了?东西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跟谁发生的业务往来?这些都得在脑子里过一遍。
第二步:分析业务,确定会计科目
搞清楚业务是啥之后,就得琢磨这事儿影响了咱们公司哪些家当。会计上管这些家当叫“会计科目”。比如说,买了原材料,“原材料”这个科目肯定要动;要是赊账买的,那“应付账款”这个科目也跑不了。如果是卖东西收到钱存银行了,那“银行存款”和“主营业务收入”就得出来亮个相。
刚开始干这活儿的时候,科目老是弄混。后来我就自己总结了个笨办法:
- 跟钱有关系的,一般就是“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这些。
- 欠别人钱或者别人欠咱钱的,就是“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之类的。
- 公司自己的东西,像固定的机器设备、存货,那就是“固定资产”、“原材料”。
- 公司挣的钱,就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 公司花的钱,比如发工资、交水电费,那就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等。
慢慢地,哪些业务对应哪些科目,心里就有数了。
第三步:判断借贷方向,记下金额
这一步是关键,也是很多人刚开始容易犯迷糊的地方。啥是借,啥是贷?我刚学的时候也头大。后来我师傅告诉我一个土方法,虽然不太“专业”,但管用:资产、成本、费用类的科目,增加了就记“借”方,减少了就记“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的科目,增加了就记“贷”方,减少了就记“借”方。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买原材料,原材料是公司的资产,买回来了,资产增加了,所以“原材料”记在借方。如果是赊账,那“应付账款”是公司的负债,欠的钱多了,负债增加了,所以“应付账款”记在贷方。金额嘛就是凭证上写多少就是多少。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这句话得刻在脑门上。如果一笔分录做出来,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对不上,那肯定是你哪儿弄错了,得赶紧回头查。
第四步:把分录写下来,检查一遍
等科目、方向、金额都确定好了,就可以把完整的会计分录写下来了。格式一般就是:
借:XX科目 金额
贷:XX科目 金额
比如上面那个买原材料的例子,假设花了10000块,赊账:
借:原材料 10000
贷:应付账款 10000
写完之后,我还会再瞅一眼,确认科目用对了没,借贷方向反了没,金额抄错了没。没问题了,这笔业务的会计分录就算编制完成了。
今天我处理的业务里,还有一笔是销售商品,卖了5000块,客户当场用银行转账付了款(假设不考虑税费,简化点说)。那我分析了一下:
- 公司银行存款增加了,是资产增加,记借方。
- 公司卖出商品获得了收入,是收入增加,记贷方。
所以分录就是: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
就这样,一笔一笔业务分析,一笔一笔分录编制。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些细致活儿的重复。一开始可能觉得枯燥,但做久了,看着账目清清楚楚、有条不紊,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这就是我今天编制会计分录的实践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刚接触这块的朋友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