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瞎琢磨了一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实收资本认缴和实缴的区别”。这事儿,看着好像挺绕的,捋明白了也就那么回事。我,也是自己踩过坑、琢磨过,才算稍微摸着点门道,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分享我这点实践经验。
从一头雾水到逐渐清晰
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捣鼓开公司那会儿,对这些玩意儿也是两眼一抹黑。那时候听人说注册资本,就以为得真金白银砸进去。那时候主流好像就是实缴制。啥意思?就是你说注册资本100万,你就得老老实实准备100万,存到公司账上,还得找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出个报告,证明你这钱确实到位了。我当时就想,这门槛可真不低,启动资金压力山大!
政策变了,大概是2014年那阵子,开始推行认缴制。我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直到后来帮一个哥们儿参谋他新开公司的事,才又重新把这事儿捡起来研究。
帮朋友参谋,亲历认缴的“灵活性”
我那哥们儿小李,一腔热血要创业,启动资金不多。他跑来问我:“老王,我注册公司,这注册资本写多少合适?是不是还得像以前一样,先凑一大笔钱?”
我就跟他说:“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认缴制为主了。”
他一听就来劲了:“啥叫认缴制?是不是不用马上掏钱?”
我当时是这么跟他解释的,也是我自己的理解:
- 认缴制:简单说,就是你先在公司章程里承诺,你打算出多少钱,比如你认缴100万。但这100万,你不用马上就掏出来,可以约定一个期限,比如10年、20年,甚至更长,在这个期限内把钱缴足就行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开公司的门槛,对我们这些想干事但初期手头紧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 实缴制:这个就像我上面说的,是真金白银要立刻到位的。营业执照上写的注册资本是多少,银行验资账户里就得有那么多钱。这种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司实力比较雄厚,毕竟钱是实打实摆在那儿的。
小李听完,眼睛都亮了:“那我认缴个500万,是不是显得公司特有实力?”
我赶紧给他泼冷水:“兄弟,可别瞎写!认缴不是说你就不用负责任了。你认缴了多少,将来万一公司出事了,欠债了,你就要在你认缴的这个数额内承担责任。你认缴500万,到时候真出了问题,你就算只实际投了10万,也可能要承担那剩下的490万的责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实践中的考量与选择
通过帮小李琢磨这事儿,我自己也更清楚了这里面的道道。我发现,认缴和实缴,主要区别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钱到位的时点不一样。
- 认缴:是“未来时”,承诺未来某个时间点把钱给公司。
- 实缴:是“现在时”,注册的时候钱就得在公司账上趴着。
第二,给人的感觉和信任度不一样。
- 认缴:虽然方便了创业,但也容易让一些公司虚报注册资本,看着挺吓人,几十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可能一分钱没到。这就会让合作伙伴或者客户在判断公司实力时有点含糊。
- 实缴:公司账上有实打实的钱,给人的感觉更靠谱,更容易获得信任,特别是一些需要展示资金实力的行业,或者想跟大客户合作的时候,实缴可能更有优势。
第三,验资手续不一样。
- 认缴制下,通常情况下,注册时工商部门不强制要求你马上验资了(特殊行业除外)。
- 实缴制那会儿,验资是必须的环节。
我当时就跟小李说,你得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如果你的行业不需要马上投入大量资金,或者你主要靠技术、靠点子,那认缴一个合适的数额,比如在你能承受的责任范围内,写个几十万,初期能把业务跑起来就行。如果你的业务需要大量采购,或者需要向银行贷款,或者想让客户觉得你公司特别有保障,那适当提高认缴额,并且尽早实缴一部分,会更有利。
新政策下的思考
最近不是老听说新公司法要实施了嘛好像对认缴资本的缴纳期限有了更明确的要求,说是要在5年内缴足。这事儿一出来,我身边好些开公司的朋友都开始紧张了,纷纷在琢磨是不是要减资,或者赶紧把之前认缴的钱给补上。
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认缴不等于不缴,更不等于可以无限期拖延。它是一种责任承诺。政策的变化也提醒我们,开公司不是儿戏,每一项承诺都得认真对待。
我现在的理解就是,选择认缴还是实缴,或者认缴多少,最终还是要结合自身的业务需求、资金实力、发展规划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综合判断。不能盲目追求高额注册资本来“装点门面”,也不能因为认缴门槛低就掉以轻心。踏踏实实,量力而行,才是长久之计。
今天就先跟大家伙儿唠叨这么多,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希望能对正在琢磨这事儿的朋友们有点帮助。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点别的踩坑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