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会计分录这事儿。我刚开始接触会计那会儿,一听到“会计分录”这四个字,头都大了。那时候我就想,这玩意儿到底是啥,听着就特复杂。
初识庐山真面目
我记得刚上班,老大甩给我一堆原始凭证,说:“小王,把这些分录做了。”我当时心里那个慌,啥叫分录?怎么做?书上学的那些“借”、“贷”倒是有点印象,但具体到每一笔业务,到底哪个是借,哪个是贷,记到哪个科目里去,真是一头雾水。那时候感觉,理论跟实际,中间隔着一条银河。
我完全是照猫画虎。办公室里有老会计做的凭证,我就偷偷拿过来看,人家怎么写的,我就学着怎么写。比如收到一笔钱,是销售收入,我就看老凭证上写的是“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还有个“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我就跟着画瓢,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生怕弄错了。
磕磕绊绊的实践
后来我发现,光靠模仿不行,得自己琢磨。我就从最基础的开始。我找了本会计基础的书,把那些常用的会计科目先死记硬背下来。 比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短期借款”、“实收资本”、“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等等。先混个脸熟。
然后就是那个老大难的问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句话听着简单,但刚开始用的时候,老是搞混方向。我当时就想了个笨办法:
- 资产类的科目,增加了就记在“借”方,减少了就记在“贷”方。
-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的科目,增加了就记在“贷”方,减少了就记在“借”方。
- 成本费用类的,增加了记“借”方。
- 收入利润类的,增加了记“贷”方。
我把这些规则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贴在电脑屏幕旁边,每次做分录前都看一眼。 刚开始特别慢,一笔业务琢磨半天。比如公司买了台电脑,花了5000块钱,用银行存款付的。我就想,电脑是“固定资产”,增加了,记借方;银行存款也是资产,但它减少了,所以记贷方。这么一来,分录就是“借:固定资产 5000”,“贷:银行存款 5000”。搞定一笔,就特有成就感!
我还记得有一次,公司采购了一批原材料,对方开了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下麻烦了,除了原材料成本,还有个进项税额。我当时就懵了,这个进项税额放哪儿?问了老大,老大说:“进项税额是咱们以后可以抵扣的,也是一项权利,所以是借方,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整理与归纳
做得多了,我就开始自己整理。我把常见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比如:
- 资金筹集业务:收到投资款怎么做,借银行存款,贷实收资本什么的。
- 采购业务:买材料、买固定资产,有票没票,付款没付款,分录都不一样。
- 生产业务:领用材料,发生人工,制造费用分摊,这些都得转到生产成本里去。
- 销售业务:卖了东西收到钱,或者对方欠着钱,收入怎么确认,成本怎么结转。
- 费用支出:办公室房租水电、员工工资、招待费,这些都往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里塞。
- 利润分配和年末结转:这个当时觉得最复杂,要把收入、成本、费用都转到“本年利润”里,然后再看是赚了还是亏了。
我弄了个小本本,把这些典型业务的会计分录都抄下来,没事就翻翻。遇到新的业务类型,搞懂了之后,也赶紧补充到我的小本本里。感觉就像集邮一样,收集的业务类型越多,心里越踏实。
那时候,我还特别注意看那些原始凭证后面附带的审批单、合同、发票什么的。因为会计分录不是凭空编出来的,每一笔都得有依据。比如报销一笔差旅费,得有车票、住宿票,还得有领导签字的报销单,这些都是做分录的支撑材料。
熟能生巧的现在
就这么一点点啃,一点点练,慢慢地,做会计分录就没那么痛苦了。现在基本上拿到一笔业务,脑子里就能自动跳出相应的借贷方和会计科目。虽然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不常见的业务,需要查查资料或者跟同事讨论一下,但大方向上已经不会出错了。
回想起来,学做会计分录的过程,真没什么捷径,就是多看、多练、多从一开始的完全懵圈,到后来的依葫芦画瓢,再到自己理解规则,形成条件反射,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现在再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科目,感觉亲切多了,哈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