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嘮嘮成本核算这点事儿。别看“成本核算”这四个字听着挺专业的,只要你做点小买卖,或者哪怕是管个小作坊,都离不开它。我刚开始自己捣鼓点小生意那会儿,对这玩意儿也是一头雾水,纯粹瞎蒙。
为啥要搞成本核算?
说起来,我最开始是被逼无奈才去琢磨这个的。刚开始自己做点小手工品卖,那时候进货、领料,都是稀里糊涂的,月底盘账,感觉是赚了点,又好像没赚多少,心里特没底。有时候一批货卖完了,下一批材料一涨价,算下来可能上一批还亏了点,自己都不知道!这不行,做买卖不能这么糊涂。
我就想着,我得知道我卖出去的每一个东西,它到底花了我多少钱,这样我才知道我卖多少钱合适,赚了多少,下次进货心里也有数。这就是我理解的成本核算最直接的目的——心里有谱,别瞎忙活。
我摸索过的几种方法
后来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去了解。看了些资料,也问了些做会计的朋友,才知道这玩意儿还真有好几种算法。我这儿就捡我当时重点琢磨过,也实际用过的几种跟大家分享分享,说得不专业的地方,大家多包涵,毕竟咱这是实践经验分享。
-
先进先出法(FIFO)
这个方法我一听就觉得挺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假设先买进来的原材料,也是先被领用或者卖出去的。所以算成本的时候,就按照最早那批材料的单价来算。这个方法对于我们这种实物库存管理比较清晰,特别是保质期啥的有要求的存货,感觉挺自然的。
我的实践例子:
比如我三月份做一批小木凳。月初我仓库里有10块A型号的木板,是上个月买的,每块10块钱。三月中旬,我又买了20块A型号木板,但是涨价了,变成每块12块钱。到了三月底,我盘点了一下,这个月做凳子用掉了15块A型号木板。那这15块木板的成本怎么算?
按照先进先出,我肯定是先把月初那10块每块10块钱的用掉,这部分成本是 10块 10元/块 = 100元。
还差5块木板,那就得从三月中旬买的那批里出了,那批是每块12块钱。所以这部分成本是 5块 12元/块 = 60元。
这个月用掉的15块A型号木板的总成本就是 100元 + 60元 = 160元。剩下的15块木板,自然就是那批12元一块的了。
我觉得这个方法逻辑清晰,算起来也直接,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小批量、原材料批次还算分得清的,挺好用。
-
移动加权平均法
这个方法听起来就比先进先出“高级”一点。它是每次有新的原材料入库后,就把现有库存的总成本加上这回新购入的总成本,然后除以总数量,得出一个新的加权平均单价。之后再领用或者发出材料,就按这个新的平均单价算。
我的实践例子:
还拿上面的木板说事儿。月初库存10块木板,单价10元,总成本100元。
三月中旬,又买了20块,单价12元,这回采购成本是 20块 12元/块 = 240元。
这时候,我仓库里总共有 10 + 20 = 30块木板了。总成本是 100元 + 240元 = 340元。
那么,新的加权平均单价就是 340元 / 30块 ≈ 11.33元/块。(这里为了简单,就约等于了)
然后,我月底领用了15块木板,那这15块木板的成本就按这个新的平均单价11.33元来算:15块 11.33元/块 = 169.95元。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它能把成本平滑一下,不像先进先出法那样,可能某一批次的成本会因为用了早期低价或高价的料而波动比较大。但对我来说,每次进货都要重新算一遍平均单价,如果进货特别频繁,感觉稍微麻烦点,不过现在用个表格软件也能自动算。
-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这个算是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一个简化版。它不是每次进货都算平均,而是一个月算一次。就是把月初的库存材料成本,加上这个月所有进货的材料成本,再除以月初库存数量加上本月所有进货数量,得出一个全月的平均单价。然后这个月所有发出的材料,都按这个单价算成本。
这个方法操作起来就更省事了,一个月算一次就行。但是,它得等到月底才能算出本月的发出成本,平时不太好动态掌握。对我这种想随时知道大概成本的,感觉稍微有点滞后。
我是怎么选的,以及一点感想
我最开始主要用的就是先进先出法,因为我的小作坊,产品批次还算清楚,原材料的购买记录也都能对应上,算起来直观。而且这也符合我“先买的先用掉”的实际操作习惯。
后来如果有些材料,比如螺丝钉、胶水这种零碎东西,批次太多太杂,分不清哪个先哪个后了,我就会考虑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或者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来“和稀泥”,算个大概的平均成本,也省事儿。
我感觉,这成本核算方法没有绝对的“最好”,关键是看你自己的业务是啥样的,管理水平怎么样,啥方法用着顺手、算着方便、结果又能满足你的管理需要,那就是好方法。刚开始不用追求太复杂,先把账算清楚,心里有底,比啥都强。等规模大了,管理精细化要求高了,再考虑更复杂的也不迟。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我自己的实践心得,希望能对刚开始接触成本核算的朋友有点启发。都是土办法,大家多交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