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想跟大家唠唠会计继续教育这事儿,主要是结合我自个儿的经历,说说这玩意儿到底好不好考,给一些正在头疼或者即将要参加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咱干会计这行的,每年都得走这么一遭,就是所谓的“继续教育”,跟打卡上班似的,雷打不动。我记得刚开始那几年,一到这会儿就有点小紧张,生怕考不过影响第二年上岗。现在嘛经历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我的“折腾”历程
每年差不多时候,财政局或者我们当地的会计管理网站就会发通知,提醒你今年的继续教育开始了。不喜欢把事儿拖到所以一般看到通知,就会盘算着啥时候开始弄。
-
第一步:登录和选课。
我一般是直接上我们省指定的那个会计人员信息采集和继续教育的官方网站。输上身份证号、密码,登录进去。进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看今年的学分要求,比如总共要修多少学分,里面有没有什么必修课是必须选的。就拿去年来说,好像是要求90学分,其中有几门是指定的必修,剩下的学分可以自己选。
选课这块儿,我个人的经验是,尽量选那些跟你日常工作有点关系的,或者你本身就有点基础的。比如我平时做账务处理多一些,那涉及到新会计准则解读、税务政策更新之类的,我就会优先考虑。为啥?因为听起来不费劲,理解起来也快。有些课程名字听着就特高大上,但如果跟你八竿子打不着,学起来就跟听天书似的,纯粹浪费时间。还有,我会看看课程的时长,有些课一个专题就好几十个小时,想想都头大,我会尽量选那些时间适中,能快速搞定的。
-
第二步:所谓的“学习”过程。
选好课,交了费(我们这边是统一交的),就开始了“学习”环节。现在基本都是网络课程,一个视频或者一个PPT课件,旁边挂着学习时长。说句大实话,我不可能一分一秒都盯着屏幕看。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把电脑开着,让它在那儿自动播放,然后我该干嘛干嘛比如处理点手头的工作,或者整理下票据。但是,有几个点要注意:
有些课程播到一半或者不定时会弹出个小窗口,问你“是否在观看学习?”或者让你做个简单的选择题,这个你得及时点掉,不然它就判定你没在学习,时间就不给你算了,白挂了半天。
我会把课件资料下载下来,特别是那些PPT。虽然不一定细看,但至少知道它讲了些
有的平台要求每节课学到一定比例,比如50%的时候,会跳出几道小练习题,做对了才能继续。这个也得留意着,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我一般会把所有课程都先这么“挂”完学时,确保学习进度条都显示100%。
-
第三步:迎战考试。所有课程的学时都达标之后,就可以参加考试了。这个是我们最关心的环节,到底难不难?我考了好几年了,我们这边的考试形式基本都是选择题和判断题,全是客观题。题目数量大概在50到100道不等,看当年的设置。
考前,我会把之前下载的那些课件PPT快速翻一遍,特别是那些加粗的、标红的重点内容,或者是一些总结性的表格。因为考试题目基本都出自这些课件,不会超纲。我印象中,有些年份的考试,你甚至可以一边开着课件PPT一边答题,这就更没啥难度了。就算不能直接查,只要你稍微看了看,有个大概印象,很多题目凭感觉也能选对。
我一般会找个网络好、没人打扰的时间,一次性把考试做完。题目整体来说,都是比较基础的,很少有那种拐弯抹角或者特别偏的。基本上,只要你认真选了课,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稍微留意了一下,或者考前抱了抱佛脚,通过考试是没啥大问题的。我身边还没听说过谁因为这个继续教育考试挂科的,除非是完全没当回事,瞎选一通,或者考试时网络出问题没考完。
到底好考吗?
综合我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会计继续教育的考试,真的不算难。
它更像是一种形式,一种确保你每年都接触一下新的会计知识和政策的途径。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难倒你,而是检验你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只要你按照流程一步步来:
搞清楚当年的学分和课程要求。
选课时尽量选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降低学习难度。
“挂”学时的时候稍微上点心,别让它判定你无效学习。
考前花个一两个小时把课件重点内容过一遍。
做到这几点,通过考试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可能过程有点繁琐,每年都要占用一些时间,但真要说考试难度,大可不必过于焦虑。
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不同地区、不同平台的具体要求和考试形式可能会有点小差异,但大方向应该都差不多。希望我的这点实践记录,能给正在为此事烦恼的朋友们一点小小的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