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琢磨“未交增值税会计分录”这点事儿的经历。刚开始接触这块儿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特别是到了月底要结账那会儿,看着那一堆数字,脑子都快打结了。
初遇难题:这“未交”到底是
我记得最开始做账那会儿,每个月最头疼的就是增值税这块。销项、进项算明白了,算出个应交的数,心里就踏实一半。但问题来了,有时候,这个月算出来要交,但实际可能下个月才去申报、去交款。那这笔钱,在账上怎么待着?总不能就让它飘在“应交增值税”那个科目里,那样下个月再有新的发生额,不就混了吗?
我就开始琢磨,这“未交”俩字,肯定得有个去处。我翻了翻手头的资料,也问了问老会计,慢慢地,这思路就清晰起来了。
理清思路:转!必须转!
核心的一步,就是月底结转。 这是我当时弄明白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月份结束了,我得把我这个月确定要交,但是还没交出去的增值税,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个大池子里捞出来,单独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具体怎么操作?我当时是这么干的:
- 第一步:算清楚数额。 月底了,把我这个月的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如果销项大于进项,得出的那个正数,就是要交的钱。比如,我算出这个月要交1000块钱增值税。
- 第二步:做分录。 这是关键。我就想,原来“应交增值税”是贷方表示我欠税,现在我要把它转走一部分,那肯定得在借方操作。我就做了这么一笔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100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1000
这么一来,“应交增值税”科目下那个“转出未交增值税”的明细就把这1000块钱给“冲”掉了,或者说清零了当期应交的部分,而“未交增值税”科目贷方就增加了1000,明明白白告诉我,有1000块钱的税还没交。
我还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当月是进项大于销项,也就是所谓的“留抵税额”,那就不存在“未交”的问题了,那个是转到“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或者类似的明细,但那是另一码事,今天主要说的是要交但是还没交的情况。
后续处理:交税的时候再清账
转到“未交增值税”之后,这事儿还没完。等到下个月,我实际去税务局申报,把这1000块钱交了,那我就得再做一笔分录,把这个“未交增值税”给平掉。
那时候,我就会这样做:
- 实际交税。 假设我通过银行把这1000块钱交了。
- 再做分录。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这样一来,“未交增值税”科目借贷两平,这个月的这笔未交税款就算彻底清了。账目也清楚了,银行存款也少了,逻辑就通了。
实践感悟:清晰明了是王道
折腾了几回之后,我就发现这么做的好处了。 最主要的就是账目清晰!我一看“未交增值税”这个科目的余额,就知道我还有多少税没交,心里有数。不会跟下个月的应交税额混在一起,导致数据混乱。而且这也方便对账,税务申报表上的数据和账上的数据能对应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真怕搞错科目,什么“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头都大了。我就自己拿笔画那个T型账户,一点点分析资金的来龙去脉,哪个该增加,哪个该减少,慢慢就捋顺了。说白了,就是把当期算出来要交但还没交的税,暂时挪个窝,等真交了再把它请出去。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过程不复杂,关键是理解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旦理解了那个“转”的动作是为了账务清晰和准确反映负债,那分录自然就出来了。这会计,有时候就跟咱们过日子一样,东西得分门别类放才不容易乱,找起来也方便,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