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有空哈,我,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琢磨成本核算那点事儿。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专业的,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也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得自己上手去折腾。
一、摸清家底,心里有数
刚开始接触这摊子活儿的时候,我跟你说,那真是一头雾水。各种单子、票子,还有车间报上来的那些个数,看得我眼花缭乱。咋办?我的第一步,就是先把所有跟生产沾边的开销,不管三七二十一,全给它捋出来。
比如说,买了多少料子,这得记上?这是直接材料。
工人师傅们干活,发了多少工资奖金,这也是大头,叫直接人工。
还有那些厂房水电、机器保养、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啥的,零零碎碎一大堆,这些不能直接算到某一个产品头上,我就先把它们归到一块儿,叫制造费用。
我当时就拿个本子,一项一项地记,不明白的就跑去问老师傅,问仓库,问采购。反正就是脸皮厚点,把这些原始数据先给它整明白了,知道钱都花哪儿去了。
二、数据归集与整理,乱麻理出头绪
等把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都摸清楚了,下一步就是把它们好好拾掇拾掇。以前我们那儿,有的是手写的单子,有的是Excel表,散得哪儿都是。我就想办法,把所有这些数据都汇总到一张大表里。
我给这张大表分了好几个区:
一块是专门登记原材料入库和领用的,买了多少,用了多少,剩了多少,清清楚楚。
一块是登记人工费用的,每个月车间报上来的工时,对应多少工资,也列出来。
还有一块就是那些杂七杂八的制造费用,电费单、水费单、修理费发票,我都让相关的人统一交给我,然后分门别类地登记
这个过程挺繁琐的,我当时就土法上马,自己设计了个简单的表格模板,然后一个个数据往里填。虽然慢,但是心里踏实,知道每个数是打哪儿来的。
三、成本分配是关键,得找个合理的法子
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还好说,哪个产品用了多少,一般都能分得比较清楚。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制造费用,咋分到不同的产品上去?
你想,一个车间可能同时生产好几种产品,总不能把水电费、房租啥的平均摊?那不合理。有的产品工序多,费机器;有的产品人工多,占地方。我就开始琢磨着用啥标准来分摊最公平。
我试过几种法子:
比如,有的费用跟机器运转时间关系大,我就按机器工时来分。
有的跟人工干活多少关系大,我就按人工工时或者人工成本来分。
实在没啥特别明确的依据,那就按产量或者产值来分,总比瞎蒙强。
定好分配标准后,我就开始算每种产品应该摊多少制造费用。 这个过程需要细心,一个数算错了,后面就全乱套了。
四、汇总计算,产品成本出炉
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再加上分摊到的制造费用,这三块加起来,基本上一个产品的总成本就出来了。我把这个过程也做成了表格,填上基础数据,它就能自动帮我算出结果。
比如说,A产品用了多少料,花了多少人工,摊了多少杂费,一加,A产品的总成本就有了。再除以A产品的产量,单位成本也就出来了。
每个月月底,我就这么把所有产品的成本都算一遍。看着那张汇总表,哪个产品成本高,哪个产品成本低,心里就有谱了。
五、分析与反馈,不断改进
成本算出来不是目的,关键是要用这个结果来指导咱们的生产和经营。
我会比较一下这个月和上个月的成本,看看有啥变化。是材料涨价了?还是人工效率低了?或者是哪个环节浪费了?
我还会把算出来的成本跟销售价格比一比,看看这个产品赚不赚钱,利润空间有多大。
发现问题了,就得跟相关部门沟通。比如材料成本高了,是不是采购渠道有问题?制造费用高了,是不是车间管理有漏洞?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 我就这么一步步地摸索,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慢慢理顺了,感觉自己也跟着成长了不少。
我捣鼓这个成本核算流程,就是从收集最原始的数据开始,然后把它们归类整理接着选个合适的法子把那些公共费用分摊下去,汇总算出每个产品的成本,再拿着这个结果去分析和改进工作。 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论,主要就是个细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多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更合理。我这经验可能比较土,但绝对是我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