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营业利润”这个事儿。别看这词儿听着好像挺专业的,跟咱们过日子算账差不多,搞明白了,对自己做点小买卖,或者看公司咋赚钱,都挺有帮助的。
我自个儿也不是啥科班出身的会计,一开始对这些也是一头雾水。最早我对“赚钱”的理解特简单,就是卖出去东西收回来的钱,减掉买东西的本钱,剩下的就是赚的。后来我寻思着自己搞点小副业,弄了个小网店,卖点土特产。刚开始那会儿,看着每天订单进来,支付宝叮咚叮咚响,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这生意做得还行,肯定赚钱了。
结果?一个月下来,我盘了盘账,傻眼了。
我发现,光算货物的进价和卖价,那太简单了。实际上一大堆零零碎碎的开销,我都没太当回事儿。比如说:
- 打包用的纸箱子、泡沫、胶带,这些是不是得花钱买?
- 给客户发快递,那快递费是不是得我掏?有时候为了促销还搞个包邮。
- 我为了推广我的小店,还在一些本地论坛、微信群里发了点小红包,让人家帮我吆喝吆喝,这也算是推广费?
- 还有,我那电脑、打印机,偶尔也得添点墨盒、纸张啥的,虽然不多,但也是开销。
- 对,平台可能还会抽点手续费啥的。
这些钱,单看一笔可能不起眼,但一个月积累下来,可不是小数目。我这才意识到,光看“卖了多少钱”是远远不够的。
那我是咋一步步搞明白这个“营业利润”的?
也是被现实逼的。我先是把我所有收到的钱,也就是“营业收入”,仔仔细细列出来。这个好办,每天的流水一看就知道。
然后,最头疼的就是算“成本”和“费用”。
我琢磨着,得把这些花出去的钱分分类。哪些是直接跟我卖的货相关的?比如我进货的钱,这就是“营业成本”里的大头。
剩下的那些,像快递费、包装费、我为了卖东西打的广告费、平台扣的点数,这些虽然不是货本身的成本,但也是为了做成这买卖必须花的钱。我把这些归为“营业费用”,或者叫“期间费用”也行,反正就是那些杂七杂八的开销。
这么一捋,思路就清晰多了。
我拿了张纸,左边写收入,右边写支出。支出里又分了两块:
- 直接成本:就是我那些土特产的进价。
- 其他运营费用:快递、包装、小推广费、平台服务费等等。
然后我就开始算:
第一步,用总的营业收入,减去那些土特产的直接进货成本。 这下得出来一个数,感觉比原来直接看流水少了不少,但心里踏实了,这叫“毛利润”,对?就是还没扣那些杂七杂八费用之前的利润。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从这个“毛利润”里,再把我上面列出来的那些快递费、包装费、推广费这些“营业费用”都给它减掉。
剩下的那个数,就是我这个小店真正的“营业利润”了!
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之后,当时真是有点小失落,比我想象中少了不少。但也松了口气,总算知道自己到底赚了多少,亏在哪儿了。比如我发现,快递费占比特别高,那我就得琢磨琢磨,是不是可以跟快递公司谈谈价,或者调整一下包邮策略。
这“营业利润”就是帮我们看清楚,一个生意刨去所有跟经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后,真正能落到口袋里的钱有多少。它能更真实地反映出这个生意赚钱的能力怎么样。
从那以后,我不管干都会先算算这个账。哪怕是帮朋友出主意看个项目,我都会习惯性地问问,收入怎么样?成本多少?运营费用有哪些?这“营业利润”大概能有多少。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你这买卖干得值不值的一杆秤。
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分享到这儿,算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实践和小体会。希望对大家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