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单位里头,天天都在念叨这个“税收现代化十大举措”。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头都大了,觉得这玩意儿肯定又是一堆条条框框,听着就复杂。但没办法,工作嘛硬着头皮也得上。
摸索阶段:从“一头雾水”到“略知皮毛”
我记得领导开会讲,我们自己也得啃那些文件材料。那些官方的文字,有时候看得是真费劲。我就琢磨着,这“十大举措”到底是要干后来慢慢理解了,核心就是想让咱们税收工作跟上时代,更方便纳税人,也让我们自己干活更顺溜。
我把那十条翻来覆去地看,一条条对着我们日常的工作去琢磨。比如里面提到“强化能力建设”,我就想,,这是要我们多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别一问三不知。还有提到“支持中小企业‘轻装前行’”,这个我印象挺深,因为平时接触小老板们多,知道他们不容易,能让他们少点负担,肯定是好事。
实践过程:把“条条框框”变成“具体行动”
光理解还不行,得干起来。我们就开始按照这些举措的要求,调整工作方法。
- 先是内部培训和讨论:大家坐一块儿,把每一条都掰开了揉碎了学。比如有一条是关于“征纳互动‘集成提升’”的,我们就讨论怎么能让纳税人通过网上办税平台一次性把事儿办不用来回跑。
- 然后是流程梳理和优化:我们把自己手头的工作流程拿出来,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简化,哪些环节因为这些新举措可以合并或者取消。比如说,以前可能需要纳税人报好几个表,现在看看能不能整合一下,减少报送资料。
- 主动服务意识的转变:以前可能更多是等着纳税人来问,现在要求我们“送策上门”。我就跟着小组的同事,跑了好几家企业,特别是那些科技型的,给他们讲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帮他们看看符不符合条件。一开始人家还挺戒备,后来发现我们是真心帮忙,态度就好多了。
- 技术手段的应用:里面也提到了“科技创新‘加力激励’”,不光是对企业的,也是对我们税务系统自身的。我们开始更多地使用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一些风险点,或者更精准地推送政策给需要的企业。虽然我不是搞技术的,但能感觉到系统确实在变智能。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落实一个关于“牵线补链‘助企惠侨’”的举措,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对接会,把上下游的一些企业拉到一起,看看能不能互相合作。虽然过程挺折腾,但看到有企业真的达成了合作意向,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初步成效与感悟:虽然辛苦,但值得
这一通折腾下来,加班是免不了的,脑细胞也死了不少。特别是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系统不兼容,纳税人不理解,同事们操作不熟练。
但是,慢慢地,效果就出来了。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前办税服务厅里排长队的情况少了很多,很多业务纳税人自己在网上就能搞定。我们窗口的同事压力也小了点。而且通过主动上门服务,跟企业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不再是单纯的“管与被管”,更像是“服务与被服务”,甚至有点伙伴关系的味道。
这“十大举措”,说白了,就是想让咱们税收工作更接地气、更高效、更人性化。虽然过程中会有阵痛,但方向是对的。现在回头看,虽然一开始觉得挺复杂,但真把这些事儿一件件落实下去,带来的变化还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不光是业务知识,还有怎么更好地跟人沟通,怎么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折腾这些“十大举措”的一点体会,说得比较白话,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直观的感受。反正,路还长,还得继续摸索着干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