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们公司从一个小不点折腾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那点事儿。这玩意儿,当初我也是一头雾水,纯粹是赶鸭子上架,一步步摸索过来的。
为啥要折腾这个一般纳税人?
话说我们公司刚开张那会儿,啥也不懂,就注册了个体户,后来稍微大了点,转成了有限公司,默认就是小规模纳税人。开始业务量小,客户也多是小来小去的,开个普票也够用了,3%的征收率(后来优惠到1%),简单明了,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报一次税,省心。
可好景不长,公司业务慢慢做起来了,接触的客户也开始有些大公司。这些大客户,人家牛气,付款啥的都规范,但有个硬条件——“你们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吗?” 一听这话,我头就大了。小规模纳税人,哪能自己开专票?要去税务局代开,麻烦不说,额度也有限,而且客户那边觉得我们公司不“正规”,不“有实力”。好几单生意就因为这个专票问题黄了,你说气不气人。
没办法,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能接下那些“大单”,我决定,必须得把这个“一般纳税人”给申请下来!
摸索和准备阶段,真是头大
决定归决定,具体怎么弄,两眼一抹黑。我就开始四处打听,上网查资料,问了几个做生意的朋友。有的朋友说:“一般纳税人税率高,13%(那时候还是这个税率,现在有几档了),你可想好了!” 也有的说:“能抵扣,你进货不是也有票嘛算下来不一定高。”
我听得是云里雾里。后来找了个相熟的会计朋友给我科普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小规模纳税人,简单,按销售额乘以一个固定的征收率交税,不能抵扣进项税。一般纳税人,复杂点,是你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来交税,税率看着高,但如果你进货、买服务啥的能拿到合规的专票,就能抵扣一部分,实际税负就不一定了。关键是,一般纳税人能自己开专票!这点对我们太重要了。
还有个说法是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就得强制转。我们当时,还没到那个数,但会计朋友说,只要会计核算健全,能准确提供税务资料,就算没到500万,也能主动申请。这给了我点信心。
行,那就干!接下来就是准备材料。我记得那会儿是列了个清单:
- 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 法人、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的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 银行开户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现在好像叫基本存款账户信息了)
- 经营场所的产权证明或租赁合同复印件
- 还有一大堆申请表格要填,什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表》之类的。
填表可真是个细致活,一个数字、一个字都不能错,不然就得打回来重填。财务小姑娘那几天加班加点,眼睛都熬红了。
去税务局“闯关”
材料备齐了,我就和财务一起壮着胆子去了我们区里的税务局。那时候大厅里人山人海,取号、排队,等叫到我们都快中午了。
窗口的税务老师态度还行,接过我们厚厚一沓材料,一张张审。果然,还是被挑出几个小毛病,比如哪个复印件不够清晰,哪个地方签字不对。没办法,只能拿回来改,改好了再送过去。
来来回回折腾了两三趟,税务老师总算是都点头了,说材料齐了,让我们回去等通知。那几天,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
终于办下来了,新的开始
大概等了一周多点,接到税务局电话,说我们的一般纳税人资格批下来了!当时那个激动,感觉公司像升级打怪成功了一样。
拿到那个《税务事项通知书》,确认我们从某月某日起正式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成为一般纳税人之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
- 可以自己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了! 这是最重要的,之前黄掉的客户,我又重新联系,好几个都顺利签下来了。
- 税率变了。 我们行业适用的是6%的税率(举个例子,具体看行业),虽然比之前小规模的3%或1%高,但是!
- 可以抵扣进项税了。 我们采购原材料、办公用品、接受服务,只要对方能开专票,我们就能认证抵扣。这就要求我们财务在收票的时候特别仔细,票面信息、税号啥的都不能错。
- 报税变复杂了。 以前小规模一个季度报一次,现在一般纳税人是每个月都要报税,还要进行进项发票的认证、抄报税清卡等等,财务的工作量一下子大了很多。为此,我们还专门给她报了个培训班去学习。
刚开始那几个月,确实有点手忙脚乱。财务对新的报税系统不熟,经常为了一个数据核对半天。我也得跟着学,了解哪些能抵扣,哪些不能,怎么才能更合规地降低税负。
一点小小的感悟
现在回过头来看,折腾这个一般纳税人是完全值得的。虽然过程麻烦了点,每个月报税也复杂了,但它为公司打开了更大的业务空间。很多大客户,你不成为一般纳税人,连合作的门槛都摸不到。
而且成为一般纳税人,也逼着我们公司在财务管理上更规范了。每一笔收入支出,每一张发票,都得清清楚楚,这对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绝对是好事。
如果你的公司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客户对专票有需求,别犹豫,早点去了解,早点准备。找个靠谱的会计非常非常重要,能省你不少心,也能帮你把政策用这都是我的实践经验,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