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一提会计,是不是就觉得是那种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敲敲键盘,算算数字,月底报个税就完事儿的轻松活儿?我一开始也这么想,觉得不就是跟数字打交道嘛能有多复杂。可真自己一头扎进去,才明白这里头的道道儿可深了去了,跟你想的可能不太一样。
想当会计?这些“家伙事儿”你得有
不是说你考了个证就万事大吉了,那只是个敲门砖。真正干起来,你会发现下面这些玩意儿,比课本上的定义重要得多:
- 责任感,或者说“背锅意识”:这账是你做的,出了问题,老板第一个找的就是你。每一笔钱,每一个数,都得盯紧了。不然,晚上睡觉都不踏实,老怕哪个小数点点错了地方。
- 细心,细到抠脚的细心:真不是开玩笑。有时候就因为一个数字看串行,或者一张票据没贴对,你就得把成堆的凭证翻个底朝天,加班加点地找。眼神不好的,我劝你赶紧配副好眼镜,不然有你受的。
- “专业技术”?是“实战经验”:课本上那些理论是基础,但实际工作中,你可能更多的是跟公司那个用了N年的老破财务软件较劲,或者琢磨怎么把一堆不规范的发票理顺。有时候,老会计教你的一点“土方法”,比你学半天理论还管用。
- 诚实,这是底线中的底线:做假账?千万别动这念头。这行当,数据就是天,你糊弄数据,把自己糊弄进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账,晚上才能睡个安稳觉。
- 谨慎,三思而后行:每一笔支出,每一项入账,都得琢磨清楚来龙去脉,合不合规矩,手续全不全。不然等税务局或者审计找上门,哭都来不及。
- 沟通能力,绝不是闷头干活:你以为会计就是自己跟自己玩?错!你得跟业务部门的人“理论”为什么这笔费用不能这么报,得跟银行的人解释流水,有时候还得跟税务局的老师耐心说明情况。嘴皮子不利索,好多事儿都推不动。
我咋知道这么多“内幕”的?说来话长
你们可能好奇,我一个大老爷们,咋会对会计这点事儿这么门儿清。这事儿,还得从我当年雄心壮志,非要自己下海扑腾说起。
那时候年轻气盛,觉得打工没啥意思,就跟朋友合伙开了个小小的网店,卖点地方特产。刚开始生意一般,账目也简单,我俩拿个小本本,进多少出多少,随手记记。后来生意慢慢好了点,订单一多,问题就来了。今天这笔钱对不上,明天那笔货款忘了收,月底一算,稀里糊涂,到底是赚是赔心里都没个准数。
更要命的是,税务上的事儿。一开始不懂,以为小打小闹没人管。结果有一次被税务局的同志“温馨提示”了一下,说我们这样不行,得规范记账,按时报税。我当时就蒙了,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懂。请个专职会计,小本生意,请不起。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我就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买书看,上网查资料,厚着脸皮去请教懂行的朋友。然后就开始实践,把每一笔收入、支出、成本都仔仔细细地记录下来,学着做凭证,登账簿,编制财务报表。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晚上都对着一堆数字和票据奋战到半夜。一开始手忙脚乱,错误百出,不是这里算错,就是那里漏记。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为了找一个几百块钱的差异,我愣是把一个月的流水和单据翻来覆去查了三遍,发现是自己把一张进货单的金额看错了一位数。找到错误那一刻,真是想哭的心都有。
就是这么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碰壁,我才慢慢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繁琐和重要。那些枯燥的数字背后,关系到你辛辛苦苦赚来的每一分钱,关系到你能不能合法经营。什么责任感、细致、专业,都是在这一次次焦头烂额的实践中,硬生生“刻”在我脑子里的。
啰嗦几句实在话
会计这活儿,真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它需要你极度的耐心和细心,需要你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还需要你有那么点“强迫症”,对数字的准确性有近乎偏执的追求。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知错就改。财务工作,天天跟数字打交道,偶尔出点小差错太正常了。关键是发现了错误,别藏着掖着,坦诚承认,赶紧想办法纠正,然后吸取教训,下次别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比啥都强。
如果你真喜欢跟数字打交道,喜欢那种从一堆乱麻中理出头绪的成就感,那会计这行,还是挺有意思的。至少,我这“半路出家”的,现在回头看看自己当年那些“实践记录”,还觉得挺有收获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