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注会模拟考试系统,我可有的聊了。当初备考那会儿,这玩意儿可没少折腾我,但也确实帮了大忙。
初探门径,手忙脚乱
刚开始复习,书也看了,课也听了,总觉得自己学得还行。寻思着得上战场练练手,就摸索着去找模拟考试系统。那时候,我对机考系统还挺陌生的,毕竟平时都是纸笔做题习惯了。第一次点开那个模拟系统界面,老实说,心里是有点发怵的。界面按钮瞅着挺多,什么“开始答题”、“下一题”、“标记本题”,还有那个倒计时,滴答滴答的,看着就让人紧张。
我记得第一次做模拟卷,选的是《会计》,上来就是一顿猛如虎的操作。结果?时间根本不够用!很多题目感觉眼熟,但真要下手去算,去选,就卡壳。特别是那些计算题和综合题,平时看书觉得懂了,一到系统里,公式输不对,或者表格填不来,急得我满头大汗。第一套卷子做下来,分数简直惨不忍睹,自信心直接被打掉一半。
痛定思痛,摸索技巧
考那么点分,说实话挺打击人的。但就是有点不服输的劲儿。我就琢磨,这模拟系统肯定不是单纯为了打击我才存在的。它肯定有它的用处。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个系统:
- 熟悉操作是第一步。我专门花时间去点那些按钮,熟悉快捷键,比如怎么切换输入法,怎么使用计算器,怎么标记题目。别小看这些,考试的时候,能省下不少时间,心态也能稳一点。
- 学会利用“标记”功能。遇到暂时没思路的题,或者计算量特别大的题,我先做个标记,跳过去做后面的。等所有会做的都做完了,再回过头来啃这些硬骨头。这样能保证把能拿的分先拿到手。
- 注重错题分析。每次模拟考完,我不会只看那个分数。我会把错题一道道地过,看是知识点没掌握牢,还是审题不清,或者是计算失误。把这些薄弱环节找出来,再针对性地去翻书、看讲义,这比重新做一套新题效果好多了。
- 练习主观题的录入。特别是财管的公式,审计的简答,还有税法的计算问答,在电脑上打字和手写感觉完全不一样。模拟系统就提供了这个练习的绝佳机会,练多了,打字速度和准确率自然就上去了。
我还发现一个事儿,就是模拟考的分数,真的别太往心里去。它主要的作用是帮你发现问题,适应考试节奏,而不是预测你最终能不能过。有些老师不是说嘛模拟考的分数乘以个百分之九十,大概就是你真实考试的水平。这话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通过模拟,我确实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渐入佳境,从容应对
就这么一套套模拟题做下来,虽然过程挺枯燥,有时候也挺受打击,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从容不迫,这个转变我自己都能感觉到。
到临考前那段时间,我再去做模拟题,已经能比较好地控制答题时间了。知道哪些题目分值高、容易拿分,哪些题目可以适当放弃。心态也平和多了,不会因为一道难题就慌了神。最重要的,是对整个机考流程非常熟悉了,就像平时练习一样。
我还记得,有一次做模拟,里面有个知识点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前几次模拟都错在那个点上,我特意下功夫给搞懂了。那次做对的时候,心里那个踏实!
所以说,注会这个模拟考试系统,真是个好东西。它不是让你去追求高分的,而是让你去“折腾”的。你越是“折腾”它,把它的功能都摸透了,把自己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那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你就能少被“折腾”。咱的目标不是考一百分,是稳稳当当过那个六十分,对?这模拟系统,就是帮你稳住心态,找到短板,顺利过线的垫脚石。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天天跟模拟系统较劲的日子,虽然苦,但也充实。最终能顺利上岸,这模拟系统功不可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