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唠唠这个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听着好像挺高大上,捅破了也就那么回事儿。我自个儿也是从一头雾水过来的,所以想把当时咋琢磨明白的,跟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最早接触这玩意儿,是给我自个儿那个小破公司折腾的时候。那时候,我总觉得,利润表看着赚钱不就行了?现金流?那不是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嘛每天都看,还用单独编个表?后来吃过亏才明白,利润是利润,兜里真正能动的钱,才是活下去的根本。
第一步:先搞明白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我一开始也是看书,书上说得文绉绉的,什么“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记个流水账嘛把收了多少钱,付了多少钱,给归归类。
后来发现,关键就在这个“归类”上。它主要分成三大块: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说白了,就是你这钱是咋来的,又是咋没的,得分清楚。
第二步:准备“原料”——数据从哪儿来
这玩意儿不是凭空编的。我当时是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都摆在桌上,还有银行对账单、各种原始凭证,一大摊子。因为现金流量表不是说你账上记了多少收入,而是你实际收到了多少钱。比如你卖了批货,开了发票,利润表上记了收入,但客户钱没给你,那在现金流量表里,这笔钱就不能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我得一笔一笔地对。哪些是真金白银进来了,哪些是真金白银出去了。
第三步:开始“炒菜”——分门别类填数字
然后就是体力活了。我按照那三大块来:
先说经营活动。这块最主要,就是我卖东西收到的钱,减去我买材料、付工资、交水电费、交税这些花出去的钱。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我就得看银行流水,客户到底打过来多少。再比如“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就是我付给供应商的钱,付给工人的工资这些。
再说投资活动。这块主要是我买固定资产,比如买了台新机器,那这笔钱就从我兜里出去了。或者我卖了旧设备,收回来的钱。还有就是,如果我买了啥股票、债券(当然我那小公司没这闲钱),那买的时候是流出,卖了赚钱了是流入。
是筹资活动。这块简单说,就是我从哪儿弄钱来维持公司运转,或者还别人钱。比如我从银行借了笔款,那银行打给我的钱就是流入。我自个儿掏腰包给公司投钱,也是流入。年底分红给股东,或者还银行贷款本金利息,那就是流出。
核心就是:每一项都是 现金流入 - 现金流出 = 净现金流。
第四步:检查“味道”——勾稽关系对不对
编完了不是就完事儿了。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对平。这个表会算出来一个“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这个数,得跟你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期末数减去期初数的差额对上。如果对不上,那肯定哪儿出错了,就得回去一步步查,老费劲了。
我记得我第一次编,来来回回倒腾了好几天,数字老是对不上。后来发现,要么是银行手续费这种小钱给漏了,要么就是把一些不是现金支出的给算了进来。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它在利润表里扣了,但实际上没付出现金,编现金流量表(用间接法补充资料的时候)就得给它加回来。
我自个儿的一点体会
刚开始觉得这表没啥用,平常报税好像也用不太上,主要是银行看,或者你想找融资的时候人家要。但后来我自己琢磨明白了,这表对企业自个儿太重要了。它能让你清清楚楚看到,你公司账上看着赚钱,但钱到底去哪儿了。是不是货款收得太慢?是不是存货压得太多?是不是投资太冒进?这些都能从现金流量表里看出苗头。
别嫌麻烦。把这玩意儿弄懂了,自己心里有底。就像开车一样,不光要知道跑了多远(利润),还得知道油箱里还剩多少油(现金),不然半路抛锚就抓瞎了。
这就是我当时捣鼓现金流量表的一点实践过程,说得比较土,希望能帮到一些刚接触的朋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