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刘积斌,我一开始还有点懵,因为好像听过好几个叫这名儿的。但最近我琢磨了一下,也算是有点小小的实践心得,跟大家分享分享。
最初的印象与困惑
我记得最早接触到“刘积斌”这个名字,好像是在翻一些旧书的时候。看到一本叫《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书,作者就是刘积斌,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那会儿出的。当时就想,这肯定是位研究经济的学者,挺厉害的,能出这种大部头的书。
我又在一些新闻报道里看到“刘积斌”这个名字,但感觉跟写书的那个对不上号。比如有提到一位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工作的刘积斌同志,说是我们党优秀的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还是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可惜2010年的时候因病去世了,享年72岁。我当时就犯嘀咕了,这俩是同一个人吗?还是说重名的人太多了?
深入了解的过程
我就寻思着,得搞搞清楚。于是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罗各种信息,把能找到的关于“刘积斌”的资料都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还真让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儿。
我发现,那个写财政体制改革书的刘积斌,确实是个研究型的专家。书里面讲的都是什么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回顾,财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这些,听着就挺深奥的。
而那位国防科工委的刘积斌主任,那可真是个实干家。我还看到过他签署的文件,比如一个叫《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的,就是他当国防科工委主任的时候,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签发的。这说明他在那个位置上,是真抓实干,管着具体事儿的。
最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一段关于朱镕基同志的讲话,里面就提到了刘积斌。朱镕基同志说,“本届政府刘积斌同志算一个,为了发国债的问题他曾跟我争得一塌糊涂,当时我对他很有意见。” 乖乖,这可真是敢说真话!能在那种场合,跟总理因为工作上的事儿争论,这得有多大的担当和勇气。这也让我对这位刘积斌同志肃然起敬。
我的实践感悟
通过这么一番了解和“实践”——姑且算是我查资料的实践——我发现:
- 重名现象挺普遍的。一开始我确实把不同领域的“刘积斌”给弄混了,以为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干了不同的事儿。后来才明白,这世界上叫同一个名字的人多了去了。
- 不能只看表面。单看一个名字,你可能啥也感觉不出来。但你稍微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每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段不平凡的故事,或者代表着一些重要的工作和贡献。
- 敢于直言不讳很重要。特别是看到朱镕基同志提到刘积斌跟他争论国债那段,我挺受触动的。在工作中,能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敢于表达出来,哪怕是面对领导,这种精神挺值得学习的。前提是得有理有据,是为了工作
这回对“刘积斌”这个名字的“实践探索”,虽然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也让我对信息辨别、人物了解有了一点新的认识。有时候,多花点心思去琢磨琢磨,总能发现点有意思的东西。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算是我的一点小记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