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2020年那会儿的个税计算,特别是那个“速算扣除数”,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虽然每个月工资条上都明明白白扣了个人所得税,但具体咋算的,脑子基本是懵的。公司财务给代扣代缴,咱也就没操过那份心。但是,我这人有时候就爱较真,总觉得这钱扣得不明不白的,心里不得劲。
摸索的开始:为啥要搞懂它?
记得是2020年的某一天,我偶然间看到一篇讲个税的文章,提到了“速算扣除数”能简化计算。我就寻思,这玩意儿到底是能不能让我自己也能快速算出来每个月该交多少税?万一公司算错了(虽然概率很小,但总得懂点不是)?主要是好奇心驱使,加上那么一点点想“掌控自己钱包”的小心思,我就决定动手研究研究。
实践第一步:找资料,看政策
我做的就是上网搜。关键词嘛就是“2020 个人所得税 计算方法”、“速算扣除数 表格”之类的。那时候,铺天盖地的都是各种解读,还有税务局官方的一些文件。我找了个看着最全最新的税率表和速算扣除数表,打印了出来,准备对着干。
那张表大概是长这样的(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就打个比方):
- 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税率3%,速算扣除数0
-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税率10%,速算扣除数2520(这个数字是我编的,为了说明)
- 再往上还有更高档次的,我就没太细看,毕竟咱也到不了那层次。
看到这儿,我还是有点懵,特别是那个“应纳税所得额”和“速算扣除数”怎么配合使用。
实践第二步:拆解计算过程
我意识到,关键在于先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这玩意儿不是我拿到手的全部工资,得先扣掉一堆东西。
我拿自己某个月的工资条作为样本,开始一步步拆:
- 拿到月度收入总额:就是我税前总共该拿多少钱。
- 减去“三险一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这些是个人缴费部分,得先扣掉。工资条上都有明细。
- 减去起征点:2020年那会儿,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每月5000块。这个也得从上面的数里减掉。
- 减去专项附加扣除:这个是2019年开始有的新政策,比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这些。我当时有租房,所以还能扣掉一部分租金。这个得提前跟公司申报
把上面这些都减完了,得到的那个数,才是真正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是按月算,就是月应纳税所得额,但新个税法是累计预扣)。我当时为了简单理解,先按月度来模拟了一下。
实践第三步:套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假设我一通减下来,算出来的月应纳税所得额是8000块。然后我就去看那个税率表。
因为是2020年,综合所得是按年算的,但每月预缴。为了简化说明,我们假设这是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然后除以12得到月均(实际操作更复杂,是累计预扣)。但当时我为了理解,就先粗暴地按月所得额对应年度税率表的级距来套(这样做不完全对,但能帮我理解速算扣除数的作用)。
比如,如果我的月应纳税所得额(假设折算到年是96000元,属于10%档)是8000块。
按照税率表,它就落在了“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我这是假设的月度级距,对应年度36000到144000那档)。
那么,我该交的税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用我的例子(再次强调,级距和速算扣除数是我编的示意数字):8000 × 10% - 210(假设这是10%档的月速算扣除数) = 800 - 210 = 590元。
这个“速算扣除数”真是个好东西!如果没有它,我就得这么算:
- 3000元以内部分:3000 × 3% = 90元
- 超过3000元的部分:(8000 - 3000) × 10% = 5000 × 10% = 500元
- 总共交税:90 + 500 = 590元
你看,结果是一样的!但用速算扣除数,直接一步到位,省得我分段计算了。它就是把前面低税率档已经比本档税率少交的部分给提前算好了一个差额,让你直接用你的总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你所在的最高那一档的税率,然后再减掉这个差额就行了。
最终的感悟
搞明白之后,我就对照着自己的工资条,把公司的计算过程也捋了一遍(公司用的是累计预扣法,比我这个单月模拟要复杂,但核心逻辑差不多)。发现自己算的跟公司扣的八九不离十(因为累计预扣,每个月实际扣的会有点变化,但全年总数是对的)。
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
- 弄清了应纳税所得额是怎么来的:不是简单地拿工资去乘税率。
- 理解了速算扣除数的作用:它就是个简化计算的工具,避免了超额累进税率分段计算的麻烦。
- 对自己每个月交的税心里有数了:虽然还是公司代扣,但自己能大概估摸出来,不再是笔糊涂账。
虽然现在手机App上都有个税计算器,输入工资啥的一点就出来了,但自己亲手算一遍,那种把复杂问题搞明白的成就感还是挺不错的。而且懂了原理,再去看那些政策调整或者新的税务规定,也更容易理解了。分享出来,希望对同样有点懵的朋友们有点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