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职称辅导这个事儿,挺折腾人的。一开始我也没想过专门干这个,就是自己踩过坑,加上身边好几个朋友同事评职称时焦头烂额地来找我求助,才慢慢摸出点门道。
起因挺简单
去年这时候,老李,就坐我对面工位那兄弟,眼瞅着评副高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整个人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拿着一摞材料,满脸愁容地戳我:“老哥,快帮看看,我这材料到底哪儿不行?被打回来两次了!”我接过来翻,好家伙,业绩材料堆得厚,可关键的项目证明、成果转化证据全混在一块,跟大杂烩似的,评审专家哪有耐心扒拉?他自己的工作写得跟流水账一样,干巴巴的,突出不了重点。我看他那样子实在不忍心,想着反正自己也评过,就抽了几个晚上坐他旁边,一份份材料掰开了揉碎了说。
开始动手整理
第一步就是带他一起啃文件。别看评审文件就那十几页,字儿印得密密麻麻的,里面门道贼多。我们直接打印出来,一人一份,拿着笔一行行地划重点。
- 条件要求:先圈死硬性指标,像学历、年限、论文篇数(要求核心期刊还是普通就行?)、主持项目级别…这些没得商量。
- 业绩标准:这才是重头戏!文件里说“突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具体指哪些?是主持国家级项目?获得专利?还是解决了什么关键技术难题?得一条条对号入座。
- 材料清单及格式:表格怎么填?证明材料要求原件还是复印件盖章?论文需要检索证明吗?这些细节卡死人,漏一个就前功尽弃。
啃完文件,老李才恍然大悟:“我之前两次都是稀里糊涂就交上去了,难怪被打回来!”
重构申报材料
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重建工程。
对着他的全部“家当”做减法。没用的荣誉证书、鸡肋的培训证明,统统收起来。核心就抓住最能体现他专业水平的两三个重大项目和核心成果。 比如他参与的省级管网改造项目,文件要求“参与重要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分量够了。但之前他只放了张参与证明,这哪行!我们把他具体负责的设计图纸(找出有他签名的几页关键部分)、项目验收报告(把他的工作内容章节标出来)、项目获奖证书(他是主要完成人之一)都找出来,一份份整理复印件盖上鲜红的公章。
第二,工作总结大改。原先他写的:“本人自XX年工作以来,认真负责…”这种废话全删了。我说:“你想想评审专家想看不是听你表决心,是要看你干了啥真本事!”逼着他回忆:
- 你在项目中具体承担什么角色?解决了啥别人搞不定的技术难点?(比如优化了某个设备参数,提高了效率多少?)
- 你的工作给单位或项目带来了啥实实在在的好处?(节约成本?提升安全性?缩短工期?)
要求他必须用具体事例和数字说话,别整虚的。改了几稿,总算有点干货了。
第三,联系推荐人是个技术活。老李之前找了个级别挺高的领导,但人家不太了解他具体工作。我们琢磨着,不如找更熟悉他项目表现的项目经理,或者合作过的技术专家。跟他经理提前沟通着重说明需要他推荐信里点出的几个关键业绩点,还帮经理草拟了一个小提纲(当然只是“建议”),这样推荐信写出来才有血有肉,言之有物,不会泛泛而谈。
的冲刺
临到提交前一周,专门拿出时间搞形式检查。
- 所有复印件重新核对页码,确保清晰、不缺页。
- 表格信息检查三遍:个人基本信息、项目起止时间、排名顺序… 这种低级错误绝对不能犯。
- 装订成册:严格按照要求顺序排贴上分类标签,看起来清清爽爽。
最崩溃的是上传申报系统。那破系统,每年都改点界面,卡得要命。我跟老李蹲办公室到晚上十点多,他主操,我拿着材料清单和流程说明在旁边盯着校对。光是一个PDF文件超了几十K,死活传不上去,折腾了大半小时,发现是其中一张证书扫描分辨率调太高了,压缩一下才搞定。提交成功那一刻,俩人瘫在椅子上,累到不想说话。
结果与一点感悟
三个月后公示名单出来,老李的名字赫然在列,他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后来陆陆续续又帮了五六个人,有本校的年轻老师,也有以前带过的学生。评职称这事儿,真功夫是基础,但材料怎么呈现太关键了。很多人在一线吭哧吭哧干,业绩亮点一大堆,就是不会“推销”自己。评审专家哪有功夫给你“考古”?材料清晰、重点突出、逻辑顺畅,才容易过关。还有就是,别想一次就能成!被打回太正常了,关键是要搞清楚差哪儿,是材料不足,还是表述不到位?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就行。看到他们一个个过审,比自己当年评上还舒坦,可能这就是为啥管这堆“闲事”。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希望能给还在职称路上奋斗的朋友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