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粉丝问懵了——"年化收益率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我挠着头翻开自己那本快散架的理财本子,才想起来去年基金定投的账还没理清楚。行,趁着泡面还在煮,干脆把计算器拍桌上从头算一遍。
第一步:翻出陈年老账本
衣柜底下拽出三年前的基金定投记录,蓝莓酱渍还糊在封面上。翻到2021年1月那页:月初硬挤了三千块买了支科技基,当时想着"就当存钱罐用"。结果年底偷懒没看,今年三月要用钱才赎回,到账三万元整。
- 投入本金:36个月×3000元=10.8万(手抖多记了两个零差点昏过去)
- 最终到手:30万元(赎回短信现在还躺在手机里)
第二步:拿锅铲当尺子比划收益
扯了张抽油烟机上的厨房纸开始鬼画符:
- 总收益 = 30万 - 10.8万 = 19.2万 (抹酱渍时蹭掉了千位数)
- 收益率 = 19.2万 ÷ 10.8万 ≈ 1.78倍
刚想跟粉丝炫耀三年赚178%,突然发现买菜大妈定存三年都有15%——这对比好像不太对?
第三步:掏出手机暴力修正
蹲在路由器边上搜公式,屏幕光照得脸发绿:
- 年化率 = (1+总收益)^(1/年数)-1
- 塞数字:(1+1.78)^(1/3)-1 ≈ 2.78的立方根减1
手机计算器戳烂了才算出:2.78按三次根号≈1.41,减去1就是0.41。等等...这不就是三年平均每年41%?!
手一抖把面汤泼在本子上,2021年1月那栏突然清晰:当时买的是3万股单价1元的港股。三年间股价涨到10块,还分了三次18万股息——这哪是存钱罐,根本是捡到聚宝盆!
泡面坨成浆糊那刻终于顿悟:年化收益率就是把乱七八糟的收益烫平了比高低。就像把三年里撒泼打滚的收益曲线,硬压成一条能跟银行定存对着比的直线。下次谁再跟我吹"三年翻倍",先拿计算器开三次根号再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