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开完董事会,一看账本,眼都直了。公司花钱像流水,再这么下去非得破产不可。我就琢磨着得控制成本了,但这事儿坑多得很,一不小心就栽进去。
我开始动手搞成本控制
我先把财务报表摊开,一项项数着看。该砍的砍,该省就省。结果?头一个星期就出乱子。第一个大坑是——盲目砍成本导致问题爆发。
我看着供应商费用高得吓人,二话不说让人家降20%。那帮卖材料的供应商答应了,可送来的货全是次品,生产线停了半天,损失了一大笔钱。员工们气得跟我吵,说啥“省钱省到废品堆”。这下我急得连夜开补救会。这才明白,砍成本不能硬来,得慢慢磨叽,先做个小测试。我就选了个小项目,砍10%试试看,结果居然挺顺。以后每次减钱,我都先试点,避免了更大损失。
接着第二个陷阱冒出来了
我处理完质量这事,以为没事了。谁知第二周,财务经理突然跑来说现金不够。一问,居然是忘了那些“看不见的花销”——比如维修费、差旅费,平时根本不登记。我气得直跺脚,这些钱跟小偷偷摸一样,偷偷加进来,账本里都没影子。那几天我加班加得头昏脑胀,重新翻合同和记录,才揪出这些鬼东西。
- 现在每次签新合同,我都让人加个小附录,明码标价写清楚所有费用。
- 然后我弄了个小本本,天天记着这些零碎花销。
- 还定期开会查账,让大家盯着点儿。
这么一搞,少了30%冤枉钱,舒服多了。
第三个陷阱拖后腿了
省钱省得差不多时,我以为大功告成了。市场行情突然变了——材料涨价,运费飙升。可我的预算计划还是死守老一套,没留余地。这下好了,新项目卡在那里动不了,跟活人吃僵尸。我那个懊悔,为啥不早点动动脑子?
我咬咬牙重做计划,这回搞了个“活钱”规则。每月留10%的预算当预备金,情况一变就能顶上。员工们起初笑话我太抠门,但俩月后真派上用场了——市场一波动,我立马拿那“活钱”填坑,项目照跑。这下子,大家都不嫌我啰嗦了。
折腾大半年,省下的钱够撑一年扩张了。教训就是:成本控制不能急,一步一坑地试,省钱也得靠脑子活。我这经验,分享出来给你们避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